文档详情

语文】培优易错难题诗歌鉴赏辅导专题训练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6.04KB
约61页
文档ID:332457022
语文】培优易错难题诗歌鉴赏辅导专题训练_第1页
1/61

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巴岭答杜二见忆严武②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注释】①杜二,即社甫,因排行老二有此称②严武,唐朝中期诗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严武虽为武夫,亦能作诗,他与杜甫常以诗歌唱和1)    概括作者和杜甫的深厚情谊的表现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 (1)唱和诗歌回忆对方,相隔千里也梦中相思,拥有和对方相同的喜好2)以“望君”照应标题;以景衬情,借冷猿秋雁都禁不住悲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悲苦;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更能打动人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概括作者和杜甫的深厚情谊的表现,首先我们从注解中看到了“他与杜甫常以诗歌唱和”的文字,说明二人情深意笃如果不是好朋友,怎么会一起“唱和”呢?标题“答杜二见忆”中的“答”就是在“和”杜甫《见忆》一诗而首联的“千里梦相思”, 表现出了他们的魂牵梦萦;颔联的“偏爱酒、最能诗”,再现了他们相见时的美好情景;然而相见毕竟短暂,离别终究来到。

于是,诗人在颈联和尾联借助“赤叶枫、黄花菊”和“冷猿秋雁”等意象表现了和朋友分别的伤感综合以上分析,诗人和朋友的情感深厚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诗酒唱和赏月菊,情深意切;跂马望君远别离,难舍难分 (2)尾联“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中, “望“冷猿秋雁”的意象给人一种离愁别绪的伤感,而“望”字既呼应了标题,又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而且“非一度的望”,即“望了又望”,但是朋友还是离开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内心像“冷猿、秋雁”一样“不胜”的悲伤和伤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从读者层面来谈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⑴ 唱和诗歌回忆对方,相隔千里也梦中相思,拥有和对方相同的喜好 ⑵ 以“望君”照应标题;以景衬情,借冷猿秋雁都禁不住悲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悲苦;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更能打动人点评】 (1)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清)陆嵩崔巍稚堞②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③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④旌旗空寂寥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注释】①本诗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三年后,作者路过南京时有感而作②稚堞:城墙③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④玄武:历史上的玄武湖为南朝训练水师之地1)    颔联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最为形象地体现了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解析: (1)惊;忽(2)①借景抒情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④对比或虚实结合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从颔联中找出两个最为形象体现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的词语。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惊见”展现出昨夜才传来战争的消息,“忽闻”则是今早就已经议和了,“惊”“忽”展现出时局变化之快以及诗人的惊愕之情 (2)先看颈联,“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是说秦淮河两岸的花柳增添了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玄武湖畔的旌旗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雄武的声威,诗人以“憔悴”“寂寥”来形容“花柳”“旌旗”,使用拟人的修辞;颈联说秦淮河曾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之地,依然花红流露,却失去了昔日的光采,玄武湖畔,曾是操练的地方,虽然依然旌旗猎猎,却再也显不出雄武的声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再看尾联,“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前一句“何人更愤切”提出问题,后一句做出回答,这里使用设问的手法,“江潮呜咽”是写景,景中含情,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故答案为:⑴惊;忽 ⑵①借景抒情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解析: (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2)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分析】(1)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此外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故答案为:⑴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⑵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所以这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诗歌表达出对是送别友人,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仔细分析词句内涵的基础上作答在这首词中起到“点”作用的句子是“念去去”,是指想到这次去南方,点明了离别之情而“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后面的写景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象此去路途遥远,前路迷茫,通过写景来渲染离愁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注释】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1)尾联通过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抒发________ 的情感 (2)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解析: (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2)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 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解析】【分析】(1)尾联写的是自己不必再做赋表达悲秋的情感,像王粲一样,离家多年早已两鬓斑白华发凋零从手法上来看,“王粲辞家”是用典,王粲的《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这里作者运用王粲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的心情 (2)首联写青篾席清凉,让人感觉暑气已消退了一半,竹帘掀动让人感受到阵阵凉风,从触觉写“早秋”的感受颔联庭院中草叶上挂满露水是看到的景象,远处传来的做棉衣的砧杵声则是听到的,所以这一联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颈联“鸣蟋蟀”是继续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织蟏蛸”则是继续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