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附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D解析: (1)D(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分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故答案为:⑴D;⑵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解析: (1)C(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主旨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题目是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 (1)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①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③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
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⑵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清)陆嵩崔巍稚堞②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③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④旌旗空寂寥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注释】①本诗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三年后,作者路过南京时有感而作②稚堞:城墙③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④玄武:历史上的玄武湖为南朝训练水师之地1) 颔联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最为形象地体现了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解析: (1)惊;忽(2)①借景抒情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④对比或虚实结合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从颔联中找出两个最为形象体现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的词语。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惊见”展现出昨夜才传来战争的消息,“忽闻”则是今早就已经议和了,“惊”“忽”展现出时局变化之快以及诗人的惊愕之情 (2)先看颈联,“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是说秦淮河两岸的花柳增添了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玄武湖畔的旌旗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雄武的声威,诗人以“憔悴”“寂寥”来形容“花柳”“旌旗”,使用拟人的修辞;颈联说秦淮河曾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之地,依然花红流露,却失去了昔日的光采,玄武湖畔,曾是操练的地方,虽然依然旌旗猎猎,却再也显不出雄武的声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再看尾联,“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前一句“何人更愤切”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