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

xian****8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10页
文档ID:300524123
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1/10

必修3第四单元教案第1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课学习目标】1.掌握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2.掌握新三民主义的内容3.探究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条件4.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5.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民主义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①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②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③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麟 、邹容的 、陈天华等,上海、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④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陈天华、宋教仁、黄兴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1904年,刘敬安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2)提出过程: A 时间:1905年8月①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 地点:日本东京 C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 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2.三民主义的内容(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民族主义把反对清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2)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之后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做到“家给人足”。

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为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以避免革命成功后又出现新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在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时,同时进行社会革命3.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4.三民主义的实践:(1)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纲领,有利于革命派的团结和斗争2)南京临时政府制订的政策和法令(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5.对三民主义的评价(1)积极方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它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2) 局限性: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① 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②于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③先后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④ 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同封建军阀进行了长期的斗争3)孙中山思想的转化:在失败和长期抗争的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①在民族主义方面,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②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即一是给反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还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③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会后,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3) 历史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3.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①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②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在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1)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如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还是有原则的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然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实现民生主义方面仅限于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除民主革命阶段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5.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2)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也就是说,新三民主义表现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目标,而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方法、途径第2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课学习目标】1. 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2. 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3.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4. 史料搜集和史料选取,是历史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史料说明和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5.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6.通过感受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以天下为己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识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的信念、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难点: 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标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条件(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国内政局动荡,民族危机加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历史证明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于危亡 (3)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4)毛泽东机积极投身于改造中国的革命实践,勇于思考、善于创造,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①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②参加国民革命实践,高度关注农民问题。

A. 1925年12月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农民B. 1927年初,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再次强调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③大革命失败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5)广大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①道路开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所探索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代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著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说明。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概念的提出及指导地位的确立(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 成熟的客观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毛泽东有条件总结过去的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研究 2.成熟标志:1935年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潜心总结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进行新的理论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3.代表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著作及其内容(1)主要著作: 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大量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2)主要内容:①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方面:A.社会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B.革命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