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292055095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 课程再造: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共生 一、课程内涵后现代视野下的追问 众所周知,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本意为“跑道”。所以,课程的“跑道论”在确定的时期影响着我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及其内涵的定义。 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其对“课程”也提出了新的建构与变革性确实认。其中以美国课程专家多尔的观点最为突出,他把后现代主义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以及严密性。 用后现代的视野再来反观我们的课程,我们觉得有必要给它一个更为切实的定义与解释那就是“草坪”,我们所强调的课程“草坪论”是在学校宏观文化愿景下,课程

2、布局的更开放、课程视野的更辽远、课程资源的更丰富。学校课程应当由“跑道”走向“草坪”,应当是在学校文化土壤上滋养出来的草坪,应当是牧养孩子天性、灵性、觉性和慧性的草坪。 二、理念梳理学校育人价值的内省 任何一所学校所要确立的办学理念,归根结底要回归到“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上。我们每一所学校务必要不断地对教导目的举行再熟悉,对“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举行基于学校进展的再斟酌,对“办什么样的学校”举行再定位。我们需要在不断地斟酌与微调 中,实现办学哲学的考量、办学意义的厘定、办学目标的明晰、办学理念的内生。这应当是任何一所学校举行课程架构的规律起点与上位依

3、据。 三、课程再造基于理念引领的行动 笔者所提出的课程再造不是全盘否决,不是变型异化,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引航下的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布局的重组、课程分类的协同,是在学校现有课程样态下的改造,是已确立的学校文化映照下的课程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有三个要点特别关键与重要: 1.儿童立场:课程创办的原点追问。 我们小学教导的旨归在哪?我们的愿景又毕竟是什么?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命题追问。笔者始终坚持:让孩子享受童真、童趣,还给孩子一个浪漫的童年,理应是我们小学教导的本来面貌。学校的课程创办理应抱持与坚守儿童立场,应当是儿童素养需求下的系统行动,应当是学校天性文化照应下的整体创生,应当是生命

4、阅历统摄下的天性选择。儿童立场是学校课程创办的起点与源头,也是凭借与证据。儿童立场启发我们学校的课程理应创办成基于阅历生长的课程形态,理应创办成有意义更有意思的课程模样,理应创办成有丰富性、有层次性、有选择性的课程面貌。可以这么说,学校的课程创办一旦脱离了儿童立场,那确定是僵化的课程、生硬的课程、是“板着脸孔”的课程,确定是孩子不热爱的课程。 2.融通共构:课程创办的策略追寻。 怎样创办富有学校特色、打上学校烙印、聚敛学校气质的天性化的课程?这是创办策略的重要拷问。在我们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一向强化统整思维。如在举行阅读课程的架构时,我们以教材为窗口,以经典为资源,以主题为纽带,以关联为布局,实

5、现了不同水平分类间的统整,打通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经脉,打通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通道。又如我们把课程与儿童阅历举行统整,开发了基于幼小贯穿的“启明课程”,在整个九月份实施。它以生活主题为经,以学科才能为纬,以情态素养为基,以嬉戏实践为向,凸显主题性、渗透性、活动性,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入学的软着陆。 当然,我们在学校课程创办的过程中,还理应努力遵循“三结合”的原那么。 其一,内隐与外显相结合。活动是课程,实践是课程,体验也是课程,这纵然是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的。然而不能遗忘我们的学校环境也是课程,社会空间也是课程,家庭空气更是课程。所以在设计外显样态课程的同时,理应把内隐样态课程举行一体化的、承

6、贯性的设计,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布局的严密与完整。 其二,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毋庸讳言,当下大量学校的课程创办存在着碎片化的倾向,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工程碎片的拼凑必将导致素养割裂的叠加,这样的课程创办或许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价值,难以形成强劲的课程合力,难以形成持 久的课程效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课程创办的时空扩大和延展,用更为长远的视角与目光来定位课程潜能,形成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其次,依据当下课程创办才能、课程创办水平、课程创办资源举行长程设计下的分步实施。当然,这一个“结合”需要前瞻的理论支架与照应现实的深刻反省。 其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这其实是在回应一个课程创办

7、主体的问题。有人把“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理解为“完全崇敬儿童的选择”,这或许是有些偏颇的,由于课程创办最终的落点回溯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正在被培养的儿童所能弄领会的问题,它需要心理、课程等诸多学术的支撑,也需要历史阅历的滋养或鉴照。也有的学校,课程创办是由学校高层组成的核心团队一手完成的,这当然也是不妥的。学校组织的社会性抉择了学校课程创办也理应是具有开放性与召唤性的,这需要学校研发团队的斟酌与引领,同时更需要了解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等待与期许。 3.校本实施:课程创办的要务追释。 在创办策略之后,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貌似有些多余。但当下课程创办中普遍存在的异

8、化、泛化、功利化现象又不得不让人提这个话题。大跃进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一个学校动辄几十门甚至上百门校本课程,十多本甚至几十本校本教材,这不仅令人担忧甚至还有点令人恐慌。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主打的国家课程,它的实施水平毕竟几何?所以,学校课程创办的核心要务应 该放在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 国家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集国家最强研究团队之力,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重要支撑与保障,这个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校本课程之于国家课程,应当是一种有益补充,是在学校特色进展需求中的一些尝试、探索,多少带有一些测验性质。国家课程是底线、是根基,校本课程是优势、是特色,“上”可以不封顶,“下”务必要保底。再者,孩子学习的时间与容量是一个常量,要想在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上实现创新与突破的话,那势必要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能,做好“减法”方能腾出课程空间做“加法”。我们在做课程创办整体设计的同时,确定要举行这样的追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达成了怎样的程度?在整个课程框架中国家课程的地位如何得以保障与凸显?学校课程创办中国家课程将如何实现校本化的突破?唯有如此不断地追问,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整个学校课程创办的重心问题,才能真正确保整个课程行动稳步推进。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