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孔子之一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292037036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误解的孔子之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被误解的孔子之一 鲍鹏山,男,1963年3月1日出世于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导学院(即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落莫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被曲解的孔子之一 孔子是个官迷吗 曾经一次采纳一个年轻记者采访,记者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愤怒而愕然。愕然的是,

2、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报告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 现在是她愕然了。我报告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全体人都这样认为,从而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供认并皆知的事实。那么,我报告你:第一,可能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譬如,我就不这么认为。其次, “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

3、事实。 事实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司马迁到今天的诸多孔子研究者都知道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已经开头“仕”也就是做官了。那一年孔子生子,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庆祝。联系到三年前孔子赴季氏家宴被阳货赶出,我们说,孔子的“士”的身份随着这条鲤鱼被送回来了。还不仅如此。鲁昭公这样的抬举,说明这个20岁的年轻人出类拔萃,被上层社会认可。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 地,他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家臣就是官啊。由于,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人有家的家,而是指一个世袭了好多特权和政治地位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就是“官府”,季氏当时是执政,他的“家”,就相当于

4、鲁国的“政务院”,阳货这样的首席家臣,实际上就是“政务院办公厅主任”。那么,孔子去季氏“家”做“家臣”,也就相当于去鲁国的政务院做公务员了。 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到结果,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向到30岁左右。 按说,孔子在政务院一做十年,要政绩有政绩,要履历有履历,要人缘有人缘(他天性好,温良恭俭让),等待他的,就是升迁。可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十五岁就“志于学”的他,为了自己的“学”,也为了辅佐

5、别人的学,为了自己“明明德”,也为了“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也就是指导人民),他突然辞职了,租几间民房,招几个学生,做私立学校的校长兼老师了。 放弃高官(至少是做高官的前景),厚禄(此时他的收入确定远远高于他办学的那点学费),去从事私人教导,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此后以后,一向到50岁,2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就安心地在他的学校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切磋,琢磨,议论仁,议论义,议论政治,议论成人,议论君子小人,议论出处穷通。心无旁骛,任从时光流泻,花落水流,青春不再,暮年到来。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一每

6、日衰落下去的国运,强敌环伺;一每日混乱下去的政局,贼臣弄权。这时,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于是,有贵族责怪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出来从政?孔子一笑,说:“尚书上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呀,为什么确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有弟子子贡的旁敲侧击:“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入柜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 掉它呢?”孔子敷衍道:“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甚至,最为可笑的一幕展现了:那个曾经把17岁的孔子从季氏家宴中赶出来的阳货,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从

7、而把持了鲁国大权,他也逼着孔子出来做官,还上演了一出“送礼逼人回访”,威逼孔子做官的活报剧。 他先放出风声,想让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着不知道,不去见。他没手段,便乘孔子不在家,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按那时的法则,大夫给士送礼物,假设士不在家,没能在家里采纳,就要回拜大夫。他就要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来换得孔子的回拜。他精于算计,孔子也不傻,孔子也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假装去拜见。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的很孔子在路上遇到了阳货! 阳货此时权势炫赫,说话的口气也冲:“过来!我对你说!”“一个人珍藏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那叫仁吗?”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成。”“那么,本来热爱从政却屡次错过机

8、遇。能叫智吗?”理由也对。孔子只好又回复:“不成。”“那你还等什么?”阳货这时已是图穷匕首现了:你还不快到我这儿来报到!孔子只好虚与周旋:“好吧,我打定去。” 这一段对话,阳货一心要逼孔子出来做官,他的每一句话都咄咄逼人,而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敷衍。一个急忙而带威逼色调;一个懒洋洋很无奈,却又不能公开绝裂。阳货极刚,孔子极柔,极刚遇极柔,竟让阳货的拔山之力无处施放。孔子没有冒犯他,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允许他。到结果,阳货只能悻悻而退,而孔子那么施施(音y)而还。 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不久,阳货倒台,鲁国体验了如此巨大的政治混乱之后,急需有人来拾掇残局,拾掇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

9、5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向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结果,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 在那样的时代,在鲁国这样特殊的国情下,这已经是士人做官的顶点了! 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五十五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 有这样的“官迷”吗? 有人会说,不是他不干了,是人家不让他干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不让他干的“人家”都是谁。 此时,鲁国政坛能够影响孔子“官运”的,不外乎四个人:鲁定公,季桓子,孟懿子,叔孙武叔。 鲁定公更加赏识孔子。他们还有是心照不宣的政治同盟。 季桓子更加信任孔子。不然不会让孔子作他的助手,而且

10、,做了助手之后,孔子是“行乎季孙,三月不违”,分外融洽。 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 假设说有人不热爱孔子,那也就是叔孙武叔。 假设孔子是“官迷”,他莫非不知道搞定这些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吗?或者,他搞不定和这些人的关系吗? 他做了大夫后,强君抑臣,堕三都,得罪三桓,弄得自己离开祖国,漂泊列国之间,颠沛周游之途,有这样不会做官的“官迷”吗?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 这在规律上就不成立:假设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 论语微子有这样一条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

11、之邦?” 柳下惠做法官,屡屡被撤职。有人说:“您不成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屡屡撤职?假设为了保住职位而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论语把这一那么编入,岂不是在说孔子? 那么,孔子在列国之间周游时,是否就是没有做官的机遇呢?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是卫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留神:第一,六万,即使是六万斗,也折合72万斤的粟米,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字,所以,孔子在鲁国做官,请原宪做管家,与之粟九百,原宪觉得太多了,要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去

12、周济你的亲戚同乡吧!”这样的高官厚禄,一旦弃之不顾,实在非一般人能做到,更非“官迷”能做到。 其次,卫灵公毫不踌躇,也给孔子六万,那不也就是梦想孔子在他卫国做官吗?谁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做官的机遇呢?要知道,孔子此时,是当时列国之间出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礼学专家,门生遍天下,是各国竞相争夺的高端人才啊!他离开鲁国,有一个直接的理由就是他把鲁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日益强大,使得齐国深感要挟,于是使用反间计,美人计,使得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假设我们把列国比作公司,那么,孔子就是最出名最告成的CEO,曾经使一个小公司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业绩辉煌,直接要挟到了齐国这样的大公司。这样的人,他还怕没有岗位吗? 他

13、后来切实一向没有得到过什么官职,但那不是别人不要他,而是他不要别人。正如他后来对卫国执政大臣孔文子所说的“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他就是一只择木的良禽,而那些诸侯并非他中意的能够托身并侍奉的善木。卫灵公在给孔子六万俸禄之后,就问过孔子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复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其次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原来,卫灵公此时奉行“先军政策”,置民生于不顾,只想着进展军事,四处挑衅。他问孔子战阵之事,一方面是由于孔子是这方面的专家,在鲁国也指挥过一些平叛之类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他是借此探索孔子:你是否赞成我的先军政策? 孔子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假设支持他,就有官做;假设反对,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孔子这样的仁德之人,怎么可能支持他的这种涂炭生灵的政策呢?于是孔子明确表态:不支持! 于是,其次天,孔子见卫灵公,卫灵公仰头看天上的大雁,不看孔子。孔子遂行。 天下有这样的官迷吗? 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容许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那是为了推广道义! 说到“仕”,我们来看看“士”。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