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武松打虎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武松打虎》是《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选段前一回交待了宋江去“净手”时因为有些醉酒,所以踏到了一把装满炭火的铁锹,炭火都掀到了一个汉子的脸上那汉子揪住宋江就要打他人劝阻不听,幸好柴进及时赶到那汉子才知道要打的人竟然是自己一直很敬仰却无缘谋面的江湖上人称“及时雨”的宋江在这一回中,宋江也知道那汉子便是江湖上多闻说的武二郎武松因打死人逃避官府,躲进了柴进庄上,后来听说他打的那个人“不曾死,救得活了”,正想回家看哥哥,家住清河县宋江、武松二人相遇,结为兄弟从沧州回清河县要路过景阳冈,因此引出“武松打虎”武松这个人物在民间流传很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扬州艺人有专说武松的,山东快书有《武二郎》段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此“武松打虎”故事成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藐视困难的象征《武松打虎》在写法上也极尽精妙之处,正如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所说:“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武松打虎》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武松在酒店喝酒前后的故事,为后文打虎作铺垫;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武松打虎以后下山,是打虎的余波。
这几部分可看做是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尾声1.第一部分介绍武松在酒店喝酒前后的故事,可分为两小段1)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地点:“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时间:“当日晌午时分事件:武松“走得肚中饥渴”,要“把酒来吃”,而且“有饱肚的买些吃酒”同时作者交代了写在酒旗上的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冈”,就是这五个字,引出了武松痛饮十八碗的故事,而且也为打虎渲染了气氛,小说的精彩即因此而产生作者写武松喝酒吃肉是极有特点的武松一共吃了十八碗酒:头三碗是喝一碗写一次(“满满筛一碗酒”“随即再筛一碗酒”“又筛下一碗”)后九碗是三碗三碗地喝(“又筛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每三碗写一次最后六碗是一饮而尽(“再筛了六碗酒”),六碗写一次吃肉四斤(“切出二斤熟牛肉”“又切了二斤熟牛肉”)这所有的描写无一不在渲染武松酒量之大、饭量之大,不同于凡人也在暗示这非常之人一定会有非常之事除了以上直接的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借用酒家的话来侧面描写武松的酒量之大如:武松喝完三碗“全然不动”等十二碗喝完还要喝,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扶得你住?”武松回答非常巧妙:“要你扶的不算好汉这样写武松喝酒吃肉,不仅使情节起伏跌宕,而且也使行文层次清楚。
同时又通过武松与酒家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买与不卖的争执,进一步刻画了武松争强好胜,勇敢无畏中又流露出焦躁和粗鲁的性格特征2)通过店家之口来突出老虎的凶猛武松喝十八碗酒后“手提梢棒便走”,店家说“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这足以说明老虎之凶恶又有“官司如今杖限打猎捕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两边人民,都有榜文……务要等伴结伙而过”,足见官府的重视程度这些都是为了说明老虎的凶恶,而老虎愈凶,武松的打虎愈显出其神勇无比而正是这样的铺垫,后面武松的打虎、打死虎,就既出乎意料,又显得合情合理2.第二部分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前2个自然段写武松痛饮,写店家苦劝,都是为了渲染武松和老虎:武松是好汉,老虎是猛虎细细品读选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写好武松打虎,是费尽了心机的1)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衬托武松首先,写老虎未出来之前虎活动的环境,以此来烘托有虎的气氛,使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虎虽未出但已感到有虎作者这里写了一棵大树、一座山神庙、一处乱树林、一块大青石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虽不是榜文,但事情是有的)时间已到了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
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还是说有虎(注意,若没这个庙,这张榜文就没处贴了)再往前走就是乱树林,一块大青石以上所见之景除正面交代有虎外,还从侧面渲染此处有虎:荒凉孤寂,阴森可怕,正是虎狼出没之处现在虽未见有虎,却使我们感到处处有虎金圣叹在这里评说:“骇人之景,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其次,写武松在这环境里的反应主要是围绕着冈上有没有老虎来描写武松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当武松看到刮去树皮的大树上的文字时,他不信,认为是店家故意吓人;当看了庙门上的印信榜文,才知真有虎,想转身回去,但怕人家笑话,“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嘀咕了一下,还是不回去他想自己是江湖好汉,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决不能回去最后荣誉感、好汉尊严超过了他的性命,宁冒生命危险也要上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失英雄本色他从不信,到真知有虎,心理活动有三点:①他信虎又不信虎因“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这是信;不信表现在:“只顾上去,看怎地!”②他对虎又怕又不怕怕虎说明他是人不是神,他虽是好汉也知虎要吃人的;不怕表现在“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说明他有本事③对老虎是有准备又没有准备。
武松上冈后,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见一块大青石,“却待要睡”,这说明他放松了警惕,又没准备2)用梢棒来衬托武松为了更好地刻画武松的形象,他手中的梢棒也成了最好的道具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写出梢棒对武松的衬托作用,作者前后对梢棒进行了十八次描写写出人行棒行,人停棒停,棒不离身的状况如从酒店出来,是“手提梢棒便走”,写出了武松在痛饮十八碗之后依然不醉的好酒量;在看了写在树上的两行字以后,“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可以看出武松依然无所畏惧;等到在庙门上看到印信榜文时,武松“将梢棒绾在肋下”,可以看出武松相信有虎之后的谨慎与小心的心理最精彩的还是武松用梢棒打虎的场面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虽然由于心慌没有打中猛虎,却是“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作者这样安排,一方面写出武松的神力,又可设下悬念,为后文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埋下伏笔,更好地表现了武松的神勇金圣叹读到这里有一段评说:“勤写梢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复敢读下去梢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
3)用老虎来衬托武松金圣叹说:“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其搏人,写虎搏人又能写其三搏不中此皆是异样过人笔力的确,施耐庵不仅写的是活虎,而且写其搏人,又写其三搏而不中,用异样过人的笔力把武松与猛虎之间的恶斗写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使得他所描写的打虎场面在所有的写虎文章中,成为了“绝唱”人虎搏斗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虎的出场:“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风生从虎”,虎走生风,以风写虎;“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以声写虎;“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以动作写虎人虎相搏:第一回合:“那大虫扑来”,武松“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第二回合:那大虫“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第三回合:那大虫“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三个回合中,作者描写了大虫的“扑”“掀”“剪”,活活地把一只威风凛凛的猛虎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一部分搏击中,虎是主动出击,武松是被动防御,既见虎之威力,也见武松的谨慎小心和机智敏捷接下来写武松找准时机变被动观望为主动进攻:“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作者用力透纸背的如椽大笔,把人虎相搏的场面写得神采飞动,跃然纸上。
虎的凶、猛、狠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敢,都充分显现出来一笔人,一笔虎,层次井然,一丝不乱金圣叹在评正面打虎是最难写时还说:“吾尝论世人才不才之相去,真非十里、二十里之可计即如写虎要写活虎,写活虎要写正搏人时,此即聚千人,运千心,伸千手,执千笔,而无一字是虎,则亦终无一字是虎也独今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3.第三部分叙述打虎的余波打虎以后的武松怎样?一定要写,而且要写得真实可信小说中,作者借助对武松心理的描写“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和动作描写“一步步捱下冈子来”以及课文中没有选进来的看到两个穿虎皮衣裳的猎户时惊叫“呵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三个方面写出了毕竟是血肉之躯的武松打虎之后的无力、胆怯、困倦这样描写,人物才更逼真、更可信、更朴实丰满二、问题探究1.选文是怎样塑造武松这一形象的?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见整体感知部分)2.选文中的武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说话粗鄙。
武松进入酒家后,说话通俗粗鄙,先后说了“休得胡鸟说”“这鸟店子”等话,可见他说话粗鄙2)逞强好胜武松入了酒店后,连喝三大碗酒,还要酒家筛酒,这不单是因他好酒,也是因为好胜酒家警告他山上有虎,劝他不要过冈,但他偏要过冈,也是因为逞强好胜3)自信刚烈他不信有虎,认为这是谣言,更自信地说:“便有大虫,我也不怕看到榜文后,知道有老虎时,他决定“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可见他刚烈性格4)谨慎机智、勇猛果断打虎时,他在未知对方的动向时,先守不攻,先“闪”后“躲”,再“闪”,使老虎“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显得非常谨慎机智他的梢棒断了后,他决定赤手空拳去打虎,十分果断勇猛最后,他打老虎到半死后,心怕老虎未死,于是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当老虎死后,见天色已晚,自己体力用尽,怕又有一只老虎出现,就下山去了可见他十分谨慎小心3.写武松言谈粗鄙,写他知道山上确实有虎时的犹豫,写他打虎之后无力、胆怯,是否有损其英雄形象?不会,这样写反而会使武松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加感人1)武松是在市民中间长大的,他的身上带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出道之前的武松是一个顽劣的青年,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备受他人欺负的哥哥武大武大对武二是又怨又想,怨的是武松在清河县时,经常吃官司,教武大受苦;想的是武松在家没人敢欺负他了。
武松与武大兄弟情深,他却不受哥哥的约束,脾气照样发,是非照样惹因为酒后与人相争,打伤他人,误以为打死,所以逃到柴进庄上躲避在柴进庄上,虽然柴进用物质满足了武松的要求,给他酒喝,给他肉吃,但是武松的脾气并未有任何改变,以至于宋江踏翻了盛炭火的铁锹导致炭火掀到他的脸上时,抓住宋江便要打,直到柴进赶来知道是宋江后才放手武松“醉酒”“性气刚”“和人相打”,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市井之人的“痞性”,既然这样,他言语粗鄙则实属正常2)知道有虎之后的犹豫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在此之前店家已经向他讲过老虎是如何凶猛,加之他自己两次亲眼所见的文字说明以后,他的确意识到了有虎的事实一个人,再怎么勇猛,恐怕也不愿意独自与猛虎做无谓的搏斗,武松也不例外但是,出于争强好胜,出于自尊,他还是走上了山冈3)他打虎之后的无力、胆怯的分析,见前面的“整体感知”部分4.武松打虎这一情节在他人生经历中有着怎样的意义?(1)完成了由市井平民甚至是痞子无赖向英雄人物的转变景阳冈打虎的武松是一个英雄,但是不细细品读《水浒传》细节的人可能不知道打虎之前的武松只是个游手好闲、混迹于市井的平民,甚至是一个痞子无赖武松第一次出场时就不是个光彩的角色。
他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欢迎,即便是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开始对武松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