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诗词欣赏资料

xzh****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9KB
约11页
文档ID:235335924
初中语文诗词欣赏资料_第1页
1/11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体裁乐府材料和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诗歌叙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全诗充满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苦闷悲愤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前(前:向前看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念:想到天地之悠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独怆然(怆然:悲伤的样子而涕(涕:古时指眼泪下!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后人,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写作背景:696年(武则天女皇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黄鹤楼文学常识:《黄鹤楼》选自《崔颢集》,作者崔颢,唐朝诗人,七言律诗材料和主旨: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前四句总体上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后四句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五六句,写的是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思维训练: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5.诗中的“芳草”意象: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6.诗中表现了思乡之情的词语 :“日暮乡关”:日暮时候最容易引发思乡之情烟波江上”:使人联想到“游子”昔人(昔人:指过去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川,平原历历(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树,芳草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日暮乡关(乡关:故乡何处是,烟波(烟波:雾气、烟霭笼罩的水波江上使人愁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诗人首联承题概括介绍黄鹤楼:“昔人”,指过去传说中的仙人令人神往不已的仙人早已驾鹤而去,再也无缘一睹神采,只剩下“仙”去楼空的黄鹤楼,孤零零的矗立在江畔昔”与“此”,给人以跨越时空的想象;“已”,包含错过繁华的遗憾;“空”,带着面对现实的怅然动人的传说想象与孤寂寥落的空楼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怅然失落的情绪、古今变化的感慨,暗含其中,为尾联的“使人愁”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承上描写黄鹤楼的现状:仙人驾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千年如此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随之而生,“千载”,更加重了这种沧桑无奈的意味;这里的“空”字,既写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的景象,又隐含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而自然宇宙永恒的历史感慨,更体现诗人对现实的迷惘、虚无之感得道成仙、驾鹤飞升又怎么样呢?最终还不是踪销迹渺!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游千年,多么自在!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了悟,诗人逐渐从怅然失落中摆脱出来,开始远眺、欣赏……颈联描写登楼远眺的美景:“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平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旭日当空,波光粼粼,远处汉阳城苍翠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摇曳多姿……“历历”、“萋萋”两个叠词,既加强了画面明丽、清幽的效果,又使音韵更为铿锵美景满目,按理诗人应该豁然而喜了,为何反又生出愁情呢?原来,是“鹦鹉洲”让诗人想到了祢衡、想到了自己, “怀才不遇,古今同慨”,同病相怜之情黯然而至尾联触景生情作结:“乡关”,故乡;“烟波”,雾气、烟霭笼罩的水波。

夕阳西下,暮霭四起,烟波浩渺,一派苍茫乡关何处”的追问,表面上是对亲切故乡的怀念,实际上真正“使人愁”的不是故乡渺远,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凄凉这是诗人对自己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深沉忧思如果诗人仅为抒发乡愁,为何在前面三联中没有任何暗示呢?山居秋暝文学常识:《山居秋暝》选自《王右丞集》,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约(701-761),字摩诘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王维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材料与主旨: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清新秀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归隐的思想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山居秋暝(暝:日落,夜晚[唐]王维 空山(空山:幽静的山新(新:刚刚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归浣女(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莲动下渔舟随意(随意:尽管,虽然春芳歇(歇:凋谢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王孙(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这里借指自己。

自可留(留: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赏析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