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无产阶级探索

xzh****1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9KB
约43页
文档ID:222017498
无产阶级探索_第1页
1/43

专题四:无产阶级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 1919.5.4二、中共诞生 1921.7三、国民大革命期间19241927年 (国共第一次合作)四、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五四运动(1919.5.4) 一、历史背景1、根本: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激化国内阶级矛盾政)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3、经济、阶级: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4、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三、过程:两个阶段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反帝反封建1、从5月46月(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2、6月5号后(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罢”说明群众基础相当广泛 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体现为: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章、陆、曹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最能体现取得初步胜利)五、意义:P67 1、性质: (彻底体现: ) 2、学生是先锋, 是主力军 3、促进 十月革命后:只在 中传播。

五四运动后:开始在 中传播 4、最大历史作用: 启发人民觉悟,掀起爱国热潮 (觉悟: 口号和群众基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指懂得彻底反帝反封建5、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同:都是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1)(最大区别)领导阶级旧:民族资产阶级新:无产阶级(2)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3)革命前途旧:资产阶级共和国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六、五四精神:主旋律: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历史条件1、国内:经济?阶级?思想? 组织各地早期共产党小组的建立2、国际:共产国际的帮助代表:马林)二、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1921.7.23) 1、代表:毛、董等13位 2、地点: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内容:P67(1)确定党纲、党称(2)奋斗目标(3)中心任务:(没军队,只组织工人罢工、发动农民暴动)(4)中央领导机构: 4、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共成立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 ? 领导阶级; 代表利益; 指导思想和目标; 前途斗争方式不是其“新”的表现。

总结中共一大(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1922中共二大(最低、民主纲领):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923中共三大: 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一)背景:1、根源:形势的需要(打到列强除军阀)2、中共(三大)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3、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二)标志:国民党“一大” (1924、广州)(三)基础:新三民主义(四)方式:党内合作(五)意义:工农运动发展和国民革命的到来二、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1、目的、对象: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结果:(1)形势:珠江长江流域;广州武汉2)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3)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并寻找新的代理人3、 失败(1)经过:蒋4.12 政变(开始) 汪7.15 政变 宁汉合流(最终) (2)失败原因:主观:中共缺乏经验,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客: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人力量强大3)教训:要有自己的武装;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又称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组成: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一)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8、1)(1) 领导者:(2)中心城市:南昌、广州(3)结果:前期胜利;最终失败。

4)意义:(5)八七会议(1927、8、7):内容清算右倾错误;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1927、9)(1)领导者:中心城市:长沙(2)结果:失败进入井冈山3)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区别:城市扩展到农村国情差异决定 (二)土地革命(又称1927年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三)根据地建设(1)经济:进行经济建设,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2)军队:革命武装扩大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三次反“围剿”胜利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奠基3)政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二、长征(1934.101936.10) (一)长征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根因:李德、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 (二)长征过程:遵义会议1935.1 (内容和意义)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19341936):艰苦奋斗、坚定信心、乐观、团结抗日战争(19371945) 一、抗日战争背景 1、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困境 2、日本制定 “大陆政策” 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7.7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731部队四、国共合作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建立过程: 提出建立:1935年八一宣言 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书。

2)建立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五、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一)主次战场的变化 抗战前期主战场: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抗战中后期的主战场:中共的敌后战场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前期积极抵抗:四大会战 (1)正面战场无力阻止日本 ,西撤重庆,西南地区成为大后方 (2)组织民族工业内迁,保证了抗战的物质基础,但民族工业又受到官僚资本的压榨 2、中后期转为消极抗战,积极但在1942年派中国远征军开辟国外战场 3、国民党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三)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1、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中共:代表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利益 2、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共抗日中枢:陕甘宁边区 3、抗战前期: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如平型关战役(国共合作抗战) 4、在抗战中后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把敌后战场转变为主战场如百团大战) 5、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同中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七、抗战胜利意义、原因、特点 1、抗战胜利意义:P77 2、抗战胜利原因:(1)根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3、抗战特点: 持久性; 世界性、民族性 (双重性);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完全胜利(以弱胜强);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二、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史实 (一)重庆谈判(1945、810月)1、背景: 国民党:内战准备不充分;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2、结果:双十协定 最主要内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3、未能解决的两个问题 ?4、意义:最主要成果: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方针,如果蒋介石发动内战,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二)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三、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第1年(1946619476):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晋冀鲁豫、华东等解放区 (2)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2、内战第2年(1947619487):战略反攻1)1947年土地改革: 地点:着重于解放区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农民土地私有。

意义:农民积极生产和革命2)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挺进大别山 3、内战第3年: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指?意义?)(1948919491) 4、1949年北平谈判:破裂 5、渡江战役:1949、4、23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覆灭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意义:P81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共的正确领导 (根本) 革命统一战线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项目阶段主要矛盾国共关系国民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第二次合作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内战时限:社会性质:一个主题:两对主要矛盾:两大任务:两个阶段:三条线索:【单元综述】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一)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二)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三)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主张、实践及特点1、农民阶级(1)实践: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既具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也具落后性,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血溅轩辕”2、地主阶级(1)实践: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洋务运动2)主张: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3)特点:“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3、资产阶级(1)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2)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3) 特点:既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又有妥协性、软弱性,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4、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主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 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