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欢迎下载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 “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于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御:通“ 驭 ” ,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尽 :穷尽调:相协调致:达到逮:追捕这里是“ 追赶 ” 的意思于 :表示被动夫 :语气词,不译,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上:通“ 尚 ” ,还此 所以:这就是 的原因译文赵襄主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 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 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
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启示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所以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 - - - - - - - - - -精心整理欢迎下载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刘宣苦读成才【原文】景泰 间,吉安刘公宣 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 取解时, 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方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竑 玉堂丛语)【注释】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刘公宣:即刘宣 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刘文恭公铉:即刘铉 ,下文中的“ 文恭 ” 也同讶(其文):感到惊奇为(卫使畜马):替未几:没有多久;很快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定译文】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白天晚上都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 ,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认为这必定是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大了例题】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 分)答案: c A. 以 语 使(告诉)B.讶 其文(感到惊奇)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 (做法)D. 使乃优遇之 (他,指刘宣)2. 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答案:刘宣:苦读成才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3. 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2 分)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答案: (刘宣 )昼夜在马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 - - - - - - - - - -精心整理欢迎下载4. 解释下列加点字4 分)( 1)师 异 之答案:(惊奇,诧异)( 2)人 方 识公答案:(才)王安石待客原文王安石 在相位, 子妇之亲 (1)萧氏子 (2)至京师 (3),因谒 (4)公,公约之饭 翌日 (5),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6)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 (8)命坐,果蔬(9)皆不具 (20) ,其人已心怪之(10) 酒三行 (11) ,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2) 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3)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14),惟啖 (15) 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徬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 而退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3)京师:京城4)谒:拜见5)翌日:第二天6)馔( zhu n) :准备食物7)去:离开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10) 心怪之:心里感到奇怪11)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12) 脔( lu n):切成小块的肉13) 置:放置14) 箸:筷子15) 啖:吃16) 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17)饭:饭食18)方:刚才19)盛( sheng) :很,非常,及(20)具:具备,完毕翻译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 - - - - - - - - - -精心整理欢迎下载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再拿起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文言知识】说“ 颇” 颇” 的义项较奇特, 它既可指 “ 很” 、“ 甚” ,也可指 “ 稍微 ” 、“ 略微 ” 。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 “ 萧氏子颇骄纵 ” 中的 “ 颇” 要作 “ 很” 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 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 ,其中 “ 颇” 要作 “ 略微 ” 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 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 ,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启示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简介王安石( 1021 1086)字 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 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 舒州通判、 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 (1067 年)神宗初即位, 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 (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 “ 一洗五代旧习 ” ,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 年) ,卒于元祐元年(西元1086 年)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 学杜得其瘦硬 ”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 (1067 年)神宗初即位, 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 (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 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怪哉精品 p d f 资料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学习资料 精品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 - - - - - - - - - -精心整理欢迎下载历史典故这一传说见 太平广记 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据说汉武帝 在路上遇见这种虫, 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 东方朔说, 这种虫是 秦朝 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怪哉 ” 的意思是 “ 稀奇啊 ”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 “ 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 怪哉怪哉 ! 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 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 信如其言 上又曰: “ 何以去虫? ” 朔曰:“ 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
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译文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这是什么),东方朔回答:“ 这虫名叫 怪哉 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 怪哉!怪哉! 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 怪哉 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方 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是这样)武帝又问;“ 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 东方朔回答: “ 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 因此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辨析 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鉴戒录条下曾云:“ 蜀何光远撰东方朔辨怪哉虫 事(案: 小说已佚, 此条见 太平广记 四百七十三) ,已为附会 ” 这里提到的 “ 小说” ,当为南梁殷芸编纂的小说,虽然早佚,但我们却能看到辑本除鲁迅、余嘉锡外,周楞伽也有辑本在周楞伽辑本中,“ 怪哉 ” 故事本自说郛,原注为“ 出朔传 ” ,我估计是指东方朔别传: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朔视之, 还对曰: “ 此 怪哉 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 咸仰首叹曰: 怪哉怪哉 !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 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果秦故狱又问:“ 何以去虫? ” 朔曰:“ 凡忧者得酒而解, 以酒灌之当消 ” 于是使人取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