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纺织服装也进展状况● 纺织生产及消费市场概况纺织服装行业为英国制造业的第六大产业,大约有 1.5 万个企业,全行业从业人员约 36.4 万人;其中,纺织制造企业大约有 7000 家,成衣制造商有 8000 家左右;除了少数闻名的大企业外,大部分均为中小企业,雇员不超过 100 人;近 10 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生产进展速度减缓,针织工业相对发达,其针织业用纱量远远超过机织用纱量;毛纺织业是英国最悠久的工业;英国毛制品的后整理技术很高,所以英国的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近年来,纺织行业由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成本高,不少生产此类布料的厂家已转而生产家用、医用和工业用纺织品;英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年均服装生产值约为 80 亿英镑,其中价值 33 亿英镑的服装出口国外市场;英国的纺织机械、高档毛纺织品和服装在世界市场上仍旧占有一席之地;在英国家庭的消费支出当中,服装消费约占 5%~ 6%;各种棉、毛、人造纤维的内衣和衬衫深受英国消费者的欢迎,各类外套、丝绸服装等在英国需求不大;英国人的消费水平低于美国人,消费观念也有所不同,生活比较节俭;英国人喜爱棉制品,但市场上的棉制品基本上依靠进口,各类棉纺织品的市场消费很好;● 纺织外贸政策及投资环境由于欧盟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 对进口的纺织品实施安全和卫生检测,并提出了对非环保染料的限制,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氧化有机物等的含量实行严格限制,英国对此环保检验标准严格执行;英国纺织服装贸易将来进展趋势是最终将走向完全的贸易自由化,贸易格局定会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对正常转口贸易没有限制,但对非法转口或不正值转口有严格的惩处条款,并且已列入欧盟与中国纺织品双边贸易协议中;条款规定,对违反者要予以扣减下年度配额; 转型的爱尔兰纺织业爱尔兰纺织业的进展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岁月英国统治时期,其羊毛纺织业曾经一度极富盛名;然而随着英国以及周边国家纺织行业的转型以及爱尔兰的独立和经济进展,爱尔兰的纺织行业经受了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向设计过渡,再到以设计为主三个阶段的进展和转型过程;一、历史悠久的爱尔兰纺织生产爱尔兰是一个水土丰美的岛国,气候相宜,草场丰富,因此特别适合农业特殊是畜牧业的进展;爱尔兰传统上大量养殖英国黑脚羊,这种羊所出产的羊毛虽然纤维较短,但质地细腻,适用于高档的羊毛纺织;最为闻名的是“爱尔兰粗毛呢”( Irish Tweed );此后直至上世纪中叶,羊毛纺织始终是和造船业、酿酒业并重的爱尔兰三大主要产业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爱尔兰纺织生产始终以面料生产为主,缺乏独立的纺织品研发才能;由于从纺织机械到产品设计都依靠进口,各纺织厂通常仅仅充当加工单位;因此,爱尔兰的纺织产品在这一阶段给人只留下传统而老套的印象;二、 产量下滑并向研发过渡的爱尔兰纺织业上世纪七八十岁月,爱尔兰纺织业在市场压力下暴露出单纯从事面料生产的不足;从上世纪九十岁月到本世纪初,爱尔兰的纺织生产逐步下滑,纺织设计行业就逐步兴起,详细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 纺织品产量大幅下跌2005 年英国纺织服装生产(单位:百万英镑)20042005纺织4,9324,677人造纤维725632总计5,6575,309梭织服装2,7222,743针织服装1,2031,301总计3,9254,044但产品总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二) 纺织工人数量呈大幅削减从 2000 年到 2005 年,爱尔兰纺织业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下降,从原先的 1 万多人下降到4000 人以下;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主要是:1、 其他行业的冲击2000 年起是爱尔兰快速进展的巅峰时期,大批外资的涌入,使得爱尔兰各个行业,特殊是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迅猛进展;这一时期,类似纺织业的传统爱尔兰工业由于劳动密集、投入大、产出慢等缺点,受到新兴行业的猛烈冲击,因而很多纺织业从业人员纷纷改行或跳槽,转而从事其他薪水更高、劳动强度更小的服务型或技术型行业;2、 最低时薪过高七八十岁月,爱尔兰整体就业率较低,工人最低时薪为 1 到 2 爱镑(约合 3 到 4 欧元),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适合纺织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展;然而,进入九十岁月,随着爱尔兰经济的快速进展,其就业率快速攀升,最低时薪随之涨到 5 至 7 欧元( 2007 年这一数字涨到 8.65 欧元),这样的时薪明显不适合进展纺织业;3、 纺织业外包对爱尔兰本土生产的冲击随着中国、印度等一些纺织大国的兴起,其低廉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才能对爱尔兰纺织业形成猛烈的竞争;为了适应市场趋势,不少爱尔兰纺织厂商纷纷将其生产过程外包到亚洲或东欧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导致了本土纺织业生产的锐减和就业人数的下降;(三) 出口需求带动纺织研发爱尔兰是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和英国有大量的爱尔兰移民,因此美英两国对具有爱尔兰传统风格的纺织品需求量很大;出口的需求带动了爱尔兰纺织业研发的进展,纺织业开头由批量生产向特色研发方向转型; 在此期间, 爱尔兰的纺织产品开头由“爱尔兰制造”向“爱尔兰设计”过渡;(四) 市场带动的服装设计产业纺织生产虽然在爱尔兰已经渐渐走入夕阳产业的行列, 但服装设计却悄然兴起; 2000 年,爱尔兰市场上的婚纱产品消耗量达到 2 万套,其中 35 %由本土设计师设计和制作, 而到 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 60%;由此可以看出,爱尔兰本土的服装设计产业已经悄然兴起,并有替代纺织生产的趋势;三、 以设计研发为主的将来爱尔兰纺织业经过近 30 年的摸索和实践,爱尔兰纺织业实现了从生产为主向设计研发过渡的转变;对于将来爱尔兰纺织业的进展,无论是政府仍是业界人士,都一样认同以设计研发为主、以研 发带动生产的进展方向;在这一进展方向的指导下,爱尔兰政府和纺织业人士共同实行了以 下积极的行动:(一) 建立和进展“爱尔兰设计方案”爱尔兰企贸部下属机构爱尔兰科技和创新协会早在 2002 年就起草公布了一份《设计进展方案》;这份方案从六个方面对如何提高爱尔兰的设计水平,用设计来带动生产提出了建议;这六个方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三点:( 1)爱尔兰从财政方面对进展设计产业赐予特殊支持;详细表现在,爱尔兰企业局与欧盟进展项目署合作成立了一个资助设计行业,特殊是工业设计(含服装设计和面料设计)的专项基金;( 2)托付三个国家机构来全面推动爱尔兰的设计产业进展,这三个机构分别是:爱尔兰企业局设计部、香农开发署(已于 2006 年合并入爱尔兰投资进展署)和爱尔兰设计协会;( 3)在全国训练系统中推广设计训练课程;爱尔兰从学校开头开设设计启蒙课程,中学就开设设计试验课程,高校更是设立类别众多的设计专业,力图培育更多的设计人才;(二)推出国际知名的爱尔兰设计师爱尔兰纺织业从 2000 年开头, 就不断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推出其本土的时装设计师; 目前,爱尔兰已经拥有数位国际大师级的服装设计大师和设计品牌,逐步建立了爱尔兰服装设计的国际形象;其中,最为知名的有两位:1、 约翰.里查( John Rocha )约翰.里查是爱尔兰近二十年来最胜利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事业从婚纱设计起步,他设计的服装大多采纳爱尔兰生产的麻纱和粗毛呢材料,同时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 2 、 彼 得.奥布赖恩( Peter O ’Brian )彼得.奥布赖恩是爱尔兰人,目前在法国进展自己的品牌;其设计的主要产品是带有浓郁的爱尔兰特色的戏服, 2002 年,彼得 .奥布赖恩被法国《时尚》杂志评为 21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100 名设计师之一;除此之外,爱尔兰纺织设计行业每年仍通过设计竞赛选拔出一大批年轻的设计师,为爱尔兰设计行业的进展积蓄后备力气;(三)推出爱尔兰传统风格的纺织品牌爱尔兰的粗毛呢( Tweed)和毛线编织( Wool Knitting )长期以来是爱尔兰纺织业的传统名牌产品;在推崇怀旧的今日,爱尔兰纺织业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爱尔兰传统纺织产品;在推广传统纺织品的过程中, 爱尔兰的一些老字号如 Blaney Knitting 推出了“老瓶装新酒”的产品项目,即把传统优质的爱尔兰手织毛线应用到现代风格的服装设计当中,推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时尚产品;无论以何种方式,爱尔兰的传统纺织产品都在复古风潮下的当代社会重新受到了关注和欢迎; 〔 蔡鑫 〕英国纺织服装业现状2005 年英国纺织进口 43.26 亿英镑,比上一年下降了 7.1%;而从中国的进口值增长了 11%;2005 年英国服装业产值 40.44 亿英镑,比上一年增长了 3%,梭织和针织服装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5 年英国服装出口 26.79 亿英镑,比上一年下降了 1.5%,2005 年英国服装进口 115.44 亿英镑,比 2004 年增长了 6.3%,中国是英国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国;2005 年英国纺织出口主要目的国(单位:百万英镑)20042005德国280.3247,6爱尔兰229.1246,2荷兰262.1243,4美国239.3236,5法国209.3184.72005 年英国服装出口主要目的国(单位:百万英镑)20042005爱尔兰602.9650.6德国349.5332.3法国279.0275.4意大利130.5147.8西班牙143.9136.8英国纺织服装业进展趋势近年来,作为英国制造业第 6 大产业的纺织服装业的进展速度趋缓,但其将来的进展前景仍然较好;而进口就逐年增加,英国因此在这方面也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英国纺织贸易概况近年来,纺织品始终是中英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 2003 年我国纺织品对英出口 4.15 亿美元,到 2021 年这一数字增加至 10 亿美元;期间,纺织品出口额翻了二倍;在英国, 中低端纺织品主要依靠进口, 中低端产品占英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市场需求增长较大,其主要缘由在于英国纺织业竞争力逐年减弱, 英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这就造成了大量纺织产品需要进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