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考试比重 25%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奇第一节 上古歌谣《毛诗大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尚书尧典》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神话:关于神的故事;基本特点: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说明说明;反映远古人类说明战胜自然的愿望;神话是人类没有才能符合实际的说明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神话与传奇的区分:神话产生比传奇早,是传奇的故事原型,传奇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颜色,传奇就有人间的行为准就;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相伴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点:1. 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 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才能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3. 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4.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开创为人生的主题, 成为我国文学进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 形象、想象的特点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其次章 《诗经》《诗经》: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 ,汉代后尊为“经” ;2. 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05 篇;3. 包括《国风》 《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 )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分类依据: 以音乐不同来说明风、 雅、颂;“风土之音曰风, 朝廷之音曰雅, 宗庙之音曰颂;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的流传1. 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训练课本;2.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3. 东汉末年, 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 毛诗遂独行于世, 今日看到的 《诗经》 便是毛诗;《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哀痛,抒发感叹,对政治颂扬或讥笑抨击;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 《邶风新台》 《墙有茨》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 《相鼠》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 《邶风击鼓》 《君子于役》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楚: 《东山》《采薇》《鸨羽》不满剥削现象: 《魏风伐檀》 《硕鼠》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埋怨劳逸不均: 《邶风北门》 《小雅北山》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 《小雅正月》 《节南山》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哀痛的诗:人生感叹和郁结情怀: 《隰有苌楚》士人的人生哀痛: 《魏风园有桃》悲叹西周沦亡: 《王风黍离》称颂执政者的诗: 《召南甘棠》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喜爱: 《召南摽有梅》焦急待嫁《郑风褰裳》温文高雅:《邶风静女》 《关雎》《陈风月出》表现相思《秦风蒹葭》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抒写婚姻生活: 《周南桃夭》 《整风女曰鸡鸣》唱歌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 《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冲突;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 :《谷风》《氓》史诗——周人 5 篇史诗最为著名《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 《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 《甫田》等《七月》最为著名的农事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依照时间次序按月唱歌,平铺直叙;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 ”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 《芣苢》《十亩之间》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唱歌;《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吁同伴踏歌归去的情形;《诗经》的文学成就:1.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2.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显现,经常重叠;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 比:比如,《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兴:起兴或发端, 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 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如《关雎》 《桃夭》等;3. 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第三章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富强的缘由: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 ,以记言为主;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爱护正统等思想,语言精确简明;《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 《古文春秋左氏传》 ,是协作《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三传——《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颜色的历史散文;1. 文学性剪裁和历史大事的故事情节化;2.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 场面生动、细节传神;4.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1.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气概丰沛;2.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4.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策》中的比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诸子散文进展的三个阶段:1. 春秋末至战国初: 《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2.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3. 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规律严密,说理透辟;《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出现孔子的思想,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兼爱、非攻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如,逐层推理;纯朴无华,造句口语化;《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孟子》——孟子,名轲;主见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进展;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艺术特色:雄辩颜色,义正词严;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概丰沛,是非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如和寓言说理;《庄子》——庄子,名周;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合称“老庄” ;现在通行的《庄子》 ,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 7、《外篇》 15、《杂篇》 11.《庄子寓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谨,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终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艺术特点:论题集中,规律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长于比如少用寓言;《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 “喜刑名法术之学” ;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谈论透彻;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韩非散文最具文学颜色的是它的寓言;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显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向校理古籍, 编屈原、 宋玉等作品, 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 命名《楚辞》;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流传至今;楚辞与赋的区分:体式上, 楚辞依 “兮” 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 比较整齐;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谈论、描画为主,主观颜色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楚辞的产生: 与楚声、 楚歌有直接关系; 与楚国民间 “巫歌” 关系亲热; 楚辞使用楚地方言;楚辞的文体:1. 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 《天问》《橘颂》2.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特点:1. 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2. 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 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屈原及其创作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猛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屈原的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 11、《九章》 9、《招魂》,共 23 篇;《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愁和离愁别绪;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1. “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强品德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艺术特点:1. 激情浓烈、想象奇幻; .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忆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究将来道路,激情喷发;2.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珍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善形象;3. 比兴手法的拓展;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进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4. 结构、语言特点;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语言上接受民歌形式,吸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取方言入诗;《九歌》:共 11 篇作品,《东皇太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