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举荐 ------------------------------------------------------艇钩之辩尘埃落定艇钩之辩尘埃落定 〔2021-11-02〕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 阅读次数:9 次 2021 年 5 月 20 日, 国际海事组织第 89 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会议闭幕, 正式通过了酝酿已久的对救生艇钩技术要求的SOLAS公约和救生设备规章修正案;至此, 争论了十年之久的救生艇钩技术问题终告一段落, 然而,这十年之争究竟缘起何处, 为何争论过程如此反复无常? 随着修正案的通过, 是否能达到切实提高救生艇的安全, 解除船员的意外脱钩事故的担忧? 同时又将对全球救生艇行业带来怎么样冲击? 而手握全球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的我国救生艇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 都是艇钩惹的祸 据中国船级社技术治理处指导验船师雷经天介绍, 在1986 年以前制造的救生艇所用的艇钩是呆钩, 即需要人手去挂钩或摘钩;原先, 在 SOLAS 公约制定之初, 要求救生艇 无载脱钩 , 即在救生艇降落后完全浮于水面, 当绳索已处于不再受力时, 船员才可以手动将艇钩摘下;然而, 随着全封闭式救生艇 的显现, 以及海难意外情形的突发, 经常导致救生艇悬于半空中不上不下, 难以脱身;呆钩 的危害性备受关注, 技术改进在所难免;于是,1983 版的 SOLAS 公约修正案中要求救生艇一律接受有载1 / 12释放钩, 即艇钩能通过艇内人员操纵释放杆而使安装在艇外部的两个钩子在吊索受力的情形下脱开, 救生艇下降至距水面邻近就可以脱开吊索而跌入水中, 救生艇进入有载脱钩 时代;然而, 有载释放钩经常发生意外脱钩, 有的救生艇刚一倒出舷外就跌落下去, 造成艇内人员死伤;2001 年 1 月 27 日, 在某远洋货轮上发生了一幕悲剧; 正值隆冬季节的北方某港锚地,气象状况良好, 晴天、 微风,船员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救生演习;当艇体刚刚脱离支架摆出时, 首部吊艇钩突然脱开, 艇首向下跌落, 首部两名船员落水, 尾部两名船员抓住了艇架上的横张索,得以幸免;而跌落水中的两名船员, 一名获救, 另一名由于天气冰冷, 最终抢救无效, 不幸身亡;据调查, 此船救生艇正是安装了有载脱钩装置;而此类事故对于封闭式救生艇来说更为突出;2021 年 4 月 13 日 10 点 30 分, 3 名技师进入救生艇进行例行检查, 10 点 42 分, 救生艇跌落入海, 导致 3 人受伤;经检查, 吊艇索、 吊艇架和附件都处于完好状态;因此,事故的直接缘由归结为人工操作错误, 可能当欲启动艇机时, 误搬动了更简洁够到的艇钩释放手柄;而间接导致艇钩开启的缘由是, 安全插销可能未复位, 或者静水联锁处于脱开状态;--------------------------------------------------------------- 最新资料举荐 ------------------------------------------------------针对上述事故, IMO 提出了各种防范措施;在上世纪 90 岁月, 就修正了救生艇钩的设备要求, 包括要求增设静水压联锁、 复位联锁等;2002 年, IMO 开头将救生艇事故问题纳入了船舶设计与设备分委会 DE 的议程;后来,间续通过了对救生艇及降落装置的修理和演习方面的对应措施;包括加强人员培训和设备修理等软件要求;2021 年 7 月 1 日, 有关艇钩的 218 号海安会决议针对艇钩 未复位而可能导致危险的问题增加了假如未复位, 就艇钩不应承担任何载荷或操作手柄 ( 或安全销)不应简洁地回到关闭位置 的规定;然而, 只争论设备的爱惜保养等软措施并没有根治艇钩脱落事故, 争论被渐渐地引向硬件设备的安全改进方面;在 2007 年的 IMO 会议上, 英国基于 Three Quays Ltd〔3码头公司 〕 提出的 555 号报告, 首次提出了改进救生艇钩设计的呼吁;555 报告引用了英国海事调查局 MAIB2001 年的争论报告认为, 在艇钩、 索具、 手柄、 绞车、 吊臂和其他因素中, 因艇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 60%;这份报告的显现, 将救生艇释放系统 (艇钩) 的技术改进问题提到了 IMO 的议事日程;3 / 12同时, 在 IMO 的层面上, 引发了长达 3 年之久的关于技术问题的猛烈争论;方案之争 自从英国的 555 报告将救生艇安全引到争论艇钩设计安全的方面开头, 英国就大胆地公布了其构想;英国提显现在绝大多数艇钩 (倒开式 ) 的原理是在载荷的作用下有打开的趋势, 而受到锁定装置的限制保持静止, 这样是担忧全的, 因此英国建议改为 门栓式 , 即艇钩释放时运动的方向要垂直于所受救生艇载荷的方向;始终跟踪和参会的 CCS代表雷经天认为, 这表示现有救生艇钩装置要进行颠覆性的变革, 制造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巨大冲击;英国的建议在 IMO 会议上遭到了各制造国家的一样反对,最终, 全会主席要求工作组制定一个能够使多数现有设备能够不致 剔除的新标准;今后仍然可以连续生产原 倒开式艇钩;但是会议对原艇钩内部的微小差别进行了区分, 初步准备剔除那些属不良设计的类别, 即受载后艇钩不能完全保持自锁者(有部分载荷可以传递到操纵杆上) , 以及锁定装置可能被载荷推动而旋转脱开者;在 IMO 审议艇钩问题时, 各方面的安全愿望和利益考虑交叉在一起, 形成了较量与博弈的力气格局;其中, 以挪威等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国, 要求改进新造艇钩的设计,使艇钩承载时锁定机构的设计, 能防止自行脱开导致--------------------------------------------------------------- 最新资料举荐 ------------------------------------------------------事故, 并全部使用不锈钢制造;对于现有艇钩, 要求全部进行自行脱开的可能性方面的重新评估, 以原图纸的重新审核为主,大量剔除不合格的类型;而另一股力气, 来自于以各船东组织和便利旗主管机关, 要求对新艇钩的标准的起草应结合事故的缘由, 对现有艇钩的评估应以实船艇钩试验为主, 削减被剔除的现有艇钩的数量;除了对艇钩装置本身的争论, 对于救生设备修理问题同样也使各方代表争论不休;救生设备原先都是由船员进行修理和保养的;IMO 在近年来重视削减救生艇事故时, 留意到修理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已经对 SOLAS 公约进行了修改, 要求每周、 每月的修理可以由船员进行, 而年度和五年一次的细致修理必需由岸上机构进 行;但是, 岸上机构有的是原设备制造厂设的点或其授权的修理点, 有的是与原制造厂无联系的独立修理商;原先 IMO 已经编写了一个非强制性的规定(海安会 1206 号通函) ,要求必需是原制造厂授权的点进行修理, 但是后来船东组织不兴奋了, 他们要求开放修理点的资质, 即答应原制造厂授权的点进行修理, 也答应独立修理商进行修理;因此通过了海安会 1277 号通函, 并修正了 1206 号通函;5 / 12目前 IMO 成员中, 有制造厂的国家如挪威(有哈丁公司)提出要将上述两个通函尽快变成强制性的要求;由于他们国家的大公司可以与独立修理商进行竞争, 而且他们也可以利用开放的资质而将中国的产品纳入他们旗下;而船东组织就反对将上述两个通函尽快强制化, 他们称各国港口的修理条件仍不够好, 简洁耽搁船舶的运行方案;专家认为, 无论是艇钩的全不锈钢化, 仍是设计的重新评估, 都将使艇钩制造工艺的难度全面增加, 从而带来成本的大幅提高, 同时, 修理权益的强制扩大会使船东以及制造企业面临重新调整;中国提案鏖战群雄 作为航运大国, 救生艇的安全性能关系到广大船员的生命安全, 我国代表对艇钩改进方案的安全程度极为重视;中国船级社李科浚总裁曾多次表示, 救生艇本是救人的, 反而却演化成害人的, 这对船员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这些事故中, 多半带有人员的伤亡, 后果极为严肃;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说, 作了多年的船长, 我深有体会, 每次在做救生演习时, 我的心就会悬起来, 担忧艇架倒出的同时艇也随之脱钩;救生艇是让海上航行的人放心, 而不是担忧;CCS 具体负责 IMO 工作的罗海东副处长表示:正是由于这样, 中国代表团的代表和专家牢牢记得以安全为第一--------------------------------------------------------------- 最新资料举荐 ------------------------------------------------------目标, 兼顾爱惜艇厂的可连续进展, 查找综合正确的解决方案;在 IMO 会议上有船东组织提出, 目前尚未找到救生艇事故的真正缘由;IMO 已经工作了近 10 年, 可能的缘由列了很多, 但没有一个公认的元凶级缘由;现在, 欧盟国家盯住钩尾和凸轮轴的形状, 显得很没有说服力;在这种情形下, 中国船级社协同我国政府主管部门, 在 DE52会议后, 组织调查组对我国救生艇制造行业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的救生艇生产才能占有全球救生艇市场的三分之二, 仅江阴一个民营企业就能每年出口 700 艘套救生艇(连同吊艇架) ;这些制造厂多为乡 镇企业, 他们当中很多由加工起步, 逐步将自己的产品打向国际, 进展过程特别艰辛;近些年来,由于产品的国际性, 这些厂的技术水平逐年上升, 具有强大的出口才能;然而, 虽然产能大, 但中国企业仍处于成长期, 研发才能较弱, 抗冲击才能不强;专家指出, 假如艇钩新规一味地苛求所要达到技术标准的 最上限, 那么, 不仅会使制造工艺的难度全面增加, 从而带来成本的大幅提高, 而且会造成巨大的铺张, 并直接导致全球救生艇市场的重新洗牌, 现有救生艇制造国企业将面临巨大冲击;7 / 12同样, 修理权益的强制扩大会更加加剧了这一冲击力, 这种强者恒强的强国政治,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划分, 而国际间的立法在其中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救生艇制造大国,在国际立法的舞台上, 中国确定要有自己的声音;在这次调查中, 中国船级社的技术人员发觉了我国很多企业早已针对艇钩简洁脱钩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改进的尝试;在艇钩的靠近执行机构的位置(如凸轮轴或艇钩内的传动机构)增加一套独立于主把握的安全锁定机构;这样做的好处是, 不论发生人为的操作失误仍是发生凸轮轴受到退出锁定的力矩, 都不会发生脱钩事故;同时, 工作人员发觉, 这种设计已经在实际工作起到了爱惜作用;安装在远望 4 号 救生艇上的其次爱惜系统, 即安全锁, 上面的部件有受力的痕迹, 说明其已经受力工作, 起到了爱惜作用;针对这种情形, 我国于 2021 年初向 IMO 提案, 主见不论在起草新艇钩标准时仍是在重新评估现有艇钩时, 都可以引入安全冗余的概念;建议在艇钩的靠近执行机构的位置 (如凸轮轴) 增加一套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