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4313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经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城乡二元机制不断调整变迁的基础上提出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命题。为了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和区域、覆盖全民、方便可及、高效低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

2、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做好人口、妇女、儿童、老龄、残疾等各项工作;推进公共交通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需求为尺度、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型现代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核心在保障供给,关键在形成机制。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一 区域内公共服务

3、一体化:广东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案例(一)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内涵和目标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的过程和状态。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包括:统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要求,统一区域内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在确保最低标准达标率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次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区域内发达地区帮扶次发达地区的力度,充分发挥次发达地区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次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自由流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

4、区域内的无障碍流转,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用。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实现区域内异地自由流转,异地待遇互认,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共通。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经济发展最高的地区,包括两个副省级市、两个经济特区市和五个地级市。各级行政区划层次较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协调难度大,政策环境不一致。当前,珠三角地区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及标准不统一、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低。区域间行政壁垒严重。长期以来,各城市习惯于根据行政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思维定式。基础设施跨地区对接和共享程度低,各经济资源要素难以在

5、区域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妨碍了社会政策的整合,制约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和效率。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在珠三角各市内部,针对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十项基本公共服务,在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和指挥协调等八个方面,初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制度和机制,基本实现各市内部城乡、县(市、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时,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各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分两阶段从2

6、009年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全国领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有珠三角居民平等地享受十项基本公共服务,并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二)珠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推进各市之间的制度对接:建立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和机制对接,基本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在区域内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实现住房制度的基本对接;统筹和整合各地的环境资源;探索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构建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协商合作的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实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在区域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等要素共享和

7、相互开放,对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规划的统一,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用。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努力:(1)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允许存在制度差异的条件下,实现区域内各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内容和实施步骤相互对接,减少制度障碍。(2)实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互认,允许人们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因异地流动而改变,为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条件。(3)促进区域内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要素内容趋同,实现一体化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待遇趋同。(4)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流转顺畅。在珠三角区域内人流和物流的流动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流转的顺畅。通过无障碍流动,形成一

8、体化区域内待遇逐步趋同的自我调节机制。(5)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珠三角区域内将各地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控制在允许的合理范围内,结合需求与财力可能,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6)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内各城市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要素趋同,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的制度对接,顺畅流转。(三)珠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机制措施推动珠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建立相关的法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公共财政体制方面,需要制度创新:(1)建立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在不断完善纵向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探

9、索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通过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实现先富帮后富,逐步缩小区域内各市间的财力差距,通过财力的适度均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2)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采取不同的利益补偿方式:对于受益各方的共建共享项目,要在合作项目签约之前,经充分协商,完成产权的分割与利益的划定;在费用分摊方面,要按照受益程度协商投资的比例,在项目签约之前制定清晰的费用摊分原则,并依照有关行业的专业标准来核定分摊数额;对呈现单向流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要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二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重庆案例(一)成都案例成都是国务院

10、2007年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至今,成都已经形成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成都着眼“全域成都”的城乡统筹规划,以户籍、农地产权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和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着力点,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且,针对传统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体制、相互分割的相关制度安排、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失衡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全域成都”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11、)基础设施领域的均等化。公共道路建设方面,实施了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旅游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初步建成了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教育设施方面,在2009年底,撤销了原有的294所村小,建成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以及乡镇中心校校区,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面,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标准化改造。对223个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改造已全面完成。(2)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户籍制

12、度改革方面,2010年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居民的身份分割,为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均等化奠定了基础。在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主管部门通过职能调整,将乡村劳动力的就业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纳入统一体系并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在城市管理方面,市城管局为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城乡一体化发展,于2006年成立了郊区(市)县工作处,同时比照城市管理和执法机构整合在一起的模式,改革郊区(市)县城市管理体制。在基层组织的民主化建设方面,全面推行乡镇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健全基层政权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

13、治理机制。积极推行以村民会议为村最高决策机构、村民(村民小组)议事会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3)整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医疗卫生领域,对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在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利用医疗保险网络中心管理平台,实现救助对象住院治疗费用在得到医保报销补偿的同时,及时得到民政医疗救助。2010年,已全面完成乡镇公立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在社会救助方面,政府投资建设全市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将涉及民政、劳动、教育、残联、卫生、房管等8个部门的43项救助内容全部纳入信息平台,整合救助资

14、源,实现信息共享,打造了全国第一张救助体系综合网。在公共文化领域,以“公益性事业,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基本改革思路,在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变政府直接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养事不养人,政府买服务”;在环卫领域,采取了引进竞争机制、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如温江、彭州、新都等区(市)本着“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出让、招标、拍租等方式,将部分环卫设施的经营使用权、广告刊登权部分投放市场,用产生的收益弥补市容环境管理经费的不足。(二)重庆案例200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

15、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城乡平等的金融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重庆进一步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一是切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主城区已有60%的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二是启动医疗卫生改革和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394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实施改扩建,为514个乡镇卫生院、11个中医院、13个保健院装备基本医疗设备6754台(件)。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成4个区县文化馆、5个区县图书馆、2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个区县支中心、321个乡镇和6627个村级基

16、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加快建设。(2)户籍制度改革。重庆直辖十年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1%提高到51.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从19.5%提高到29%,二者差距从11.5个百分点扩大到22.6个百分点。重庆将重点推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稳定工作三至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进城。通过转户使城市户籍人口在2020年达到2200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这也将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建立起“个人缴纳资金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完全失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部分失地的农民,建立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实行农民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低门槛、便参保、广覆盖、易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