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4249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和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生态文明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两型”社会以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等新理念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创新平台和发展空间。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天人相通”、“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源泉。在建设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生态理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生态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群众支撑,生

2、态体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生态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着力加强生态理论、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体制和生态政府的建设,综合治理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科学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完成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乃至人类整个生存方式的重大转变。目前,浙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群众难以答应。建设生态文明增大了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增强了浙江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要正确处

3、理生态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善于利用“倒逼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促进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使命,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 建设生态理论,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顺应创新驱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世界潮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指导作用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

4、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强调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表明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方式、人类文明体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作为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准确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1

5、.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演化升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又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因而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其与工业文明的分野首先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工业文明立足于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努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实现新文明形态的超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

6、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式,是指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生态系统内在的规律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且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

7、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理性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和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是一种选择关系,甚至也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内生的、嵌入的关系。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追求发展,这种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认,而且可持续发展思想还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党生态观、文明观、发展观的升华,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

8、策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理念和举措总结并统一了人类在环境与发

9、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困境的有效途径。3.建设生态文明既反映了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又是浙江破解种种发展难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严峻的环境形势对浙江而言既是严肃的警示,又是无情的挑战。偿还生态欠债,是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在新形势下,要始终把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放在首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经济

10、、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纳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之中,纳入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要围绕水、大气、土壤三大要素,加大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力度,着力构建安全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全省人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二 建设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实施生态文化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充分发挥现代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着力营造和弘扬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相吻合的现代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以强调人

11、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广泛渗透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它通过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以和谐的理念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社会活动,表现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生态文化具有先导作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生态文化建设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体现了对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在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背景下,生态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人们是否爱惜自然、善待自然,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生态文化观,表达了解决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双重失衡问题的愿望,体现了追求生态平衡、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12、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性,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一致性。1.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文化观念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这在一定

13、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建设的进程。树立生态价值观念,有助于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于生态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局面。2.实施生态文化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使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科学知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和“推动器”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树立生态文化观念的基础。不仅要大力普及环境化学等生态环境科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大力普及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生

14、态环境科学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努力掌握生态这门大学问,学习和掌握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将它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又要加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生态文化教育,将它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使之成为社会组织的“规定动作”。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化教育的社会责任。家庭是社会“细胞”,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化教育的家庭责任,真正做到生态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3.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地在生

15、态文明建设中已经并将继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典型,及时将这些先进典型加以总结、提升和推广,使之发挥示范作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方面。如安吉、临安等地通过美丽新村建设大幅度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嘉兴通过“两分两换”的农村土地改革试验提高城镇化水平;长兴蓄电池产业和富阳造纸产业通过环境治理实现转型升级;无锡尚德集团、杭州阿里巴巴等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发展低碳经济、生态产业的成功示范,等等。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水权交易制度的实践、“休渔期”制度的实施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将它们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生态文化。三 建设生态经济,大力倡导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积极探索发展低

16、碳经济的新路子,把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作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生态经济,就要通过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技术、生态产业,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浙江在环境资源配置中依然存在三个悖论,即环境容量资源日益稀缺与无偿使用矛盾;生态保护的正外部性与经济激励不足的矛盾;生态资本呈现衰退趋势与生态投资严重不足的矛盾。浙江应当抓住生态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更加注重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传统产业调整,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