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点汇总在中国,“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指免于劳苦和匮乏,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较为殷实幸福的状态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一、全面小康的内涵全面小康是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人权的小康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战略基于对中国发展实际的分析和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进步从那时起,“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二、全面小康的历程1.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设想,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目标2.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3.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宣告,“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5.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克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7.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三、意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例:从《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开始,“小康”便代表着中国人的夙愿。
关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B.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C.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十九大将2012年至2020年定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四、小康社会目标: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治: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小康社会的提出历程:1、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2、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3、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4、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5、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从治理理念来说,小康社会并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相反却是法家治理思想的体现,继承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不包括环境和生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地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国民概念六,常考知识点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8日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白皮书介绍,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历经磨难始终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领导者和主心骨。
5、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梦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6、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确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7、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8、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几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9、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维护人民利益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高亢响亮,全体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著增强11、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12、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成效显著13、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领导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5、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
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17、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18、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最懂人民疾苦,最懂人民期盼,最懂人民向往19、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