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文》第十三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说明白到了战国,又说之风大盛,辩士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为议论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创立者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发展出的新文体“传奇”,到了宋代有了“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从明代开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古文不宜说理”,总是一大大家曾国藩也没能补救这一缺陷,八股文逐渐没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近了新中国。
习题演练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刘海峰先生传[清]姚鼐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知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吴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 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用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先生少时,与萧伯父姜坞先生最厚属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界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注】①方侍郎苞:方苞。
其官至礼部右侍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模仿B.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C.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视:同“示”,给……看D.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②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3.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各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电慰问 学以致用 错落有致B.故余虽愚 故作镇静 明知故犯 无故缺席C.未尝稍降辞色 不辞辛苦 善于言辞 不辞而别D.益慕圣贤之道 相得益彰 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理解:“走”,写行动的急促;“不敢”,表守信的真诚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理解:从脸色、礼节、语言三方面反映害怕接受“先达”的“叱咄”愈恭”“愈至”,承上文“俯身倾耳”而言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说说宋濂和纪昌学有所成的共同原因及其各自表现答出一点即可)(链接材料)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①,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②下,以目承③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④,而后告我昌以氅悬虱于牖⑤,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⑥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⑦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⑧曰:“汝得之矣!”(节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瞬]眨眼睛②[机]织布机③[以目承牵挺]用眼睛盯着织布机的踏板④[著]明显⑤[以氅悬虱于牖]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⑥[浸]渐渐地⑦[悬]悬挂虱子的牛毛⑧[拊膺]拍胸4.古诗文中,有不少涉及学习方面的语句你能联想到的两句是:...............,...............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走进艾青,学读诗歌【材料一】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抒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制作二)具有忧郁的诗绪"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三)散文化了的诗情。
艾青的诗并不讲究格律,也不押韵,不被任何一种形式所束缚,具有散文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散文的美感,摆脱了对仗工整的格律,没有那种精心修饰的文学化语言,更偏向于直白的口语化语言,给人一种平常闲聊时的亲切与自然四)用富有色彩的形象说话他的诗作大都具有新颖动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是对生动典型的现实生活画面的截取,有的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创造,而不管是哪一种形象,艾青都给他们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材料二】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材料三】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表意更丰富,也更加新颖别致。
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通过对常规与常识的偏离,实现感受与语言理解上的陌生感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方法示例量词混搭谩留一掬相思,待题红叶,奈红叶、更无题处 (张炎《祝英台近·重过西湖书所见》)名词并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主谓反常搭配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 长势良好 (黎云智《蛙声》)动宾反常搭配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词语交互错位云飘在水上/帆飞在天上 (冰夫《莲塘月》)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 (陈黎《在一个被连续地震所惊吓的城市》)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B.艾青的诗具有散文的特点,摆脱了对仗工整的格律,没有精心修饰的文学化语言C.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诗歌使用的是形象编码,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D.陌生化是文学创作手法,通过对常规与常识的偏离,实现感受与语言理解上的陌生感2.诗歌的语言常常被“陌生化”处理,使得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常常是新奇的,甚至是无理的,以下诗句运用这种方法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B.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柯岩)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艾青)D.黄昏吹着风的软林徽因)3.我们学过的很多诗词也运用了陌生化处理的方法,下列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请说出这首小令的作者及所运用的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 陌生化处理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谈写作季羡林①当年,我还是学生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国文”一门课国文课必包括作文,老师命题,学生写作然后老师圈点批改,再发还学生,学生揣摩老师批改处,总结经验大学或其他什么学一毕业,如果你当了作家,再写作,就不再叫作文,而改称写文章,高雅得多了②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实际上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鲁迅好像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 书是绝对靠不住的因而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③清代《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大概就是为这个目的编选的它流传数百年,我们至今尚蒙其利。
我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至今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在小学时,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往往先来一句“人生于世”,然后再苦思苦想,写下面的文章写的时候,有意无意,模仿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某一篇文章.④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有人主张,写散文可以随意,愿写则写,不愿写则停这样的文章确实有,读了之后呢?不但不如天马行空,而且像驽马负重,毫无情趣可言 这一点道理,只要你不粗心大意,稍稍留心,就能够悟得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吗?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⑤现在中国散文坛大体有两派: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一派则务求雕饰,流于做作今天中国的散文,只要你仔细品味一下,就不难发现,有的作家写文章非常辛苦,选词炼句,煞费苦心有些词还难免有似通不通之处~这样的文章,读者也陪着如附重载,费劲吃力读书之乐,何从而得?另有一些文章则一片真情,纯任自然读者只觉心旷神怡,哪能不获得最丰富活泼的美的享受呢?⑥我曾谈到,有人主张散文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纯任“自然”的文章是不是就是这样产生的?不,绝不是这样 ,其中道理,我们学为文者必须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