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小组社会实践报告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探究实践报告材料学院 ck1103班 桂林小组摘要: 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实地考察探究广西桂林 喀斯特地貌——世界峰林和峰丛喀斯特景观的典型代表地之一 桂林市以开发其蕴藏巨大 经济价值 的地形地貌 资源发展成为著名的 旅游城市,无论是政府还是当地人民都从中获益 桂林喀斯特地貌拥有峰林、孤峰、 峰丛、溶洞(溶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石芽、溶沟与溶隙等,实践中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关键字: 喀斯特地貌、经济价值、旅游、资源实践背景: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 “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 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 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米,典型岩溶地貌桂林喀斯特是世界峰林和峰丛喀斯特景观的典型代表地之一其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 具有同时态系统演化的特点;桂林喀斯特演化历史漫长,地貌类型多样,具有罕见的地貌景观, 是世界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桂林喀斯特区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沉积物丰富,保留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反映了一种特有的喀斯特生桂林小组骑行阳朔十里画廊,探究峰林地貌以及其中各景区发展状况。
7月 11 日,跟团到冠岩 -古龙瀑布游览,考察冠岩内的地下河及溶洞特征,古龙攀爬瀑布,考察地质作用及景区内经济发展 7月 12日,乘车到达十二滩漂流,深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7 月 13日,游览有着人字形大坝的灵渠,感受古文化的魅力实践成果: 桂林喀斯特地貌探究活动用时 7 天,在这 7 天里,我们亲近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对桂林多处地方进行过实地地貌探究,我们行动过,思考过,收获了许多一) 喀斯特地貌实地探究1.漓江沿岸喀斯特地貌漓江发源于桂北越城岭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 170 公里,是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漓江两岸拥有最美的岩溶峰林峰丛地貌, 两岸的山地为峰丛洼地, 石峰群的基部连成一片,形成峰丛平原据资料显示:构成桂林-阳朔岩溶地貌最重要的条件是这里大面积分布着形成于 3.2~4 亿年前的碳酸盐岩这些岩石年代古老而质地坚硬,沉积厚度在 3000 米以上古老质坚的岩石在地表为造成拔地而起的峰林地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地下则为地下河的巨大洞穴厅堂提供了坚硬的支撑骨架 同时,桂林一带未遭受过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古老的岩溶形态大都保存完好, 加上第四纪时的新构造抬升,不仅使这些岩溶形态发育得更加完美, 还将各个时代形成的岩溶桂林小组形态陆续抬升到不同高度, 于是形成了保存的历史跨度最长、 连续性最好的岩溶系列。
桂林丰沛的降水既使地表水系发育、 河流纵横,增大了地表溶蚀、侵蚀的能力,又能在地下同时进行强烈的化学溶蚀,使得地表峰林、 地下洞穴和地下河配套发育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繁茂的植物又使生物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漓江沿岸的地貌,我们用了约 3 天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期间,租用船只对沿岸地貌进行总体认知,同时靠近一些峰丛进行实际考察桂林市内的漓江两岸,有着十大名山: 桂林城徽的象鼻山、一轮明月挂天空的穿山、 天然屏障南溪山、 仰首挺胸的斗鸡山、半枕漓江的伏波山、北斗七星的七星山、 “江山会景处”的叠彩山、龟山、塔山、老人山象鼻山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一个空洞, 外围有一根柱子未被侵蚀, 远看就像一只大象的鼻子在江面上 老人山因地形抬升,恰有一部分岩石酷似人头,还带着点点胡须,故名整体上,这些山峰分布漓江两岸,且各自都有一段距离,造型奇特 沿岸除了几座较高的山峰之外几乎都是平原,是典型的峰丛平原市区到阳朔有一段典型的峰林地貌 乘船沿江而下, 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绿山绿水,有挺拔的峭壁,有耸立的山峰, 还有高处流下来的山水沿岸的峭壁上面黑白相间, 近看是不同颜色的灰质岩,长时间经过流水冲刷, 地形逐渐抬升而形成。
山峰高低不同,一叠又一叠,极有层次感 两山之间多数形成风格各异的形状, 有的像骆驼,有的桂林小组像弯月,有的像鲤鱼,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江岸对面贴近江面的是一些多层洞穴特征, 是流水长期溶蚀形成 看上去密密麻麻的洞穴,与流水相互吐纳,大有《石钟山记》中“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的悦耳2.冠岩溶洞地貌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 被侵蚀的程度就不同, 从而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奇异景观的溶洞冠岩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中段的草坪乡, 因山形如帝王的紫金冠而得名冠岩是一个巨型地下河溶洞,全长 12 公里,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 其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及风土人情独具特色,是百里漓江精华段唯一开发的旅游风景区,被誉为“漓江明珠” 冠岩的入口处是一个岩洞, 洞顶有着倒挂的钟乳石, 沿着地下河进入冠岩,洞壁上有着大量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同时,洞壁上基本上都是湿的,这与溶洞形成密切相关 冠岩景区内部规模宏大,分上下两层,钟乳石琳琅满目,色彩斑斓洞内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具有特色的钟乳石都喜欢群居, 一堆堆的聚在一起。
大部分钟乳石经过人工装饰灯光,可以看清它们的面目, 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虎鲸的胡须,有的像腾龙部分钟乳石也是经过人工修饰、 改造而形成特定的形状,借此吸引游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经专家研究, 有的钟乳石每年都在以自己的生长速度生长, “生命之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洞内桂林小组还有瀑布、地下河流等,与钟乳石相辅相成, 是溶洞景观的必备要素二) 旅游开发及经济发展1. 旅游开发及经济发展状况资料显示: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 同时桂林—阳朔地区是南北走向的复向斜构造,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 岩溶作用特别强烈, 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 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 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 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该区间隙性上升,在漓江两岸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桂林市,拥有大量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众多交错纵横的水系,不开发利用实在是浪费在桂林市政府和当地人民共同努力下,桂林市发展为以旅游业和轻工业作为其经济来源, 国际上知名的旅游城市。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桂林街道两边的房屋均统一配色, 环境卫生,目的是为了让来往游客抬头就能看见远处峰林、 峰丛美景而驻足 在景区内,政府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在冠岩景区,政府出面开发溶洞地貌, 当地人民参与建设, 景区外有当地人民开电动车拉载游客或者买些水果、 小饰品等赚取生活,景区内部也有当地的“阿哥、阿妹”作为导游来满足生活需要在漓江景区,当地人民本来以桂林小组渔业为生,政府禁渔后,他们在各景点开餐馆、买卖商品、驾驶船只等来谋取生活需要当然,各个景点开发,离不开各种旅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介入商人投资开发一些景区, 拥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政府可以从中收取税务, 谋得利益,人民也可以利用旅游业这个庞大的消费体系来维持生活2.桂林旅游开发的缺陷1)、景区的环境保护不够好虽然大部分景区都能够治理好环境问题,但象鼻山和一些景区也有脏水塘,角落的垃圾当然,一方面归咎于游客的素质问题, 另一方面却也表明景区制度对游客的行为没有较强的约束力 2)、景区的旅游商品形式单一,没有特色,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很多景区都是清一色的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的小饰品等3)、景区的食宿条件不够好景区内一般是当地人民自己开的餐厅等,有的菜肴言过其实,价格也出奇的贵。
4)一些旅游区在装饰上还不够好, 例如:冠岩景区内的灯光装饰有的设计得不合理,灯光掩饰了钟乳石的原生态3.旅游开发的建议1)、保护好景区的环境及其原生态,尤其是桂林品牌——漓江游客都希望看到的是一条原生态的漓江, 天然的、不经过任何人工雕琢的漓江 2)各个景区要发展挖掘自己的特色景点,景点之间要形成互补,强化交流与协作,凸显桂林山水的整体形象 3)景区开发的时候可以增加展现风土人情的活动, 尤其是展现少数民族特色的 “民俗风情游”4)改进各景区内的食宿条件可以开展具有特色的“农家桂林小组乐”5)招商引资,以加快旅游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和开发旅游项目,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小结:通过本次暑期实践活动, 我们对喀斯特地貌有了基本的认识,实地考察探究让我们对喀斯特地形地貌也有了较多的认知 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 一个城市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与人民的协作,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这个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样,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领导者需要获得大家的信任,需要获得大家的支持,同时要让大家都获得益处, 才能干好工作当然,彼此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还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桂林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