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八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B. 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C.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D. 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2.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B. 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C. 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D. 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B.溶解C.过滤D.倾倒液体4.某同学加热 23 毫升蒸馏水,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点燃酒精灯加热用试管夹夹好试管往试管中加入 23 毫升蒸馏水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A. B. C. D. 5.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 极难溶于水C. 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D. 具有可燃性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B. 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C. 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7.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错误的是()A.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B. 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C. 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D. 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8.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B. 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C. 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D.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9.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 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 该物质一定是单质C. 该物质一定混合物D. 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10.下列符号中,只表示微观含义、不表示宏观含义的是()A.B.C.D.11.下列对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A.单质B.化合物C.化合物D.混合物12.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示意图中有四种分子B. 该反应表示 H2与 O2化合生成水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D.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13.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B. 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C. 表示四种不同元素D. 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B. 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C.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 4 个D.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来表示原子的结构15.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Mg,又知碳-12 原子的质量为 N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B.C.D.16.原子核外第三层上的电子数是第二层电子数的 0.75 倍,则该元素是()A. 钠B. 硫C. 镁D. 氯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变成稀有气体元素氖的原子B.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变成了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C. 两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一定相同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4 个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18.已知 M2离子核外有 n 个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A. nB. n2C. n2D. 2n19.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9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 小于6mLB. 大于6mLC. 等于6mLD. 无法确定20.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蜡烛中()A. 一定含有 C、H、O 三元素B. 只含有 C 元素C. 含有 C、H 元素D. 只含有O 元素二、填空题二、填空题2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A 镁条B 电解水负极得到的气体C 冰水混合物D 二氧化硫E 氮气F 液态氧气G 二氧化碳H 洁净的空气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_,属于单质的是_,属于化合物的是_。
22.请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2)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_,表示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表示非金属阴离子的是_;(3)由 C 和 E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写出 D 所表示粒子的符号_23.如图中 A 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C 分别为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 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2)B 表示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数是_若 C 表示氯离子,则 X_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D 中甲的原子序数_(填“大于”或“小于”)乙的原子序数乙所代表的元素,属于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4.每年 3 月 22 日是世界水日,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1)废水中常含有难溶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操作是_(填“过滤”“吸附”或“蒸馏”),实验室完成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_(填序号),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_;(3)用如图 f 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甲乙两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25.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 1 实验中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_g,如果要要称取 12.5g 食盐(1g 以下用游码),称量把食盐放在了右盘中,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是_g。
如药品有腐蚀性应放在_中称量2) 按照图 2 所示方式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_ (选填“大”或“小”) , 正确的读数方法是_,要量取 25mL 水,应选择量程为_(选填“50mL”或“100mL”)的量筒3)改正图三中的两处明显不正确:_;_4)图 4 中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_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D【解析】【解答】A. 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 A 不符合题意;B. 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故 B 不符合题意;C.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故 C 不符合题意;D. 任何食品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所以化学物质存在于任何食品中,故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2.【答案】 B【解析】【解答】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只是水银受热膨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 不符合题意;B、消毒液消毒的原理是使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符合题意;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符合题意;D、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3.【答案】 A【解析】【解答】A、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符合题意;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不符合题意;C、过滤操作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不符合题意;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B、根据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分析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D、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分析4.【答案】 C【解析】【解答】该实验首先要取蒸馏水,取完蒸馏水要把原来的试剂瓶复原,再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到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先进行预热再集中药品部位加热;即符合题意顺序为:;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加热一定量液体的操作顺序,进行分析5.【答案】 D【解析】【解答】A、无色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极难溶于水,溶解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密度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6.【答案】 B【解析】【解答】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B. 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解释错误,符合题意C. 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D.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进行分析7.【答案】 A【解析】【解答】A、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无新物质生成,但是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可能发生改变,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但是分子间隔变小,符合题意;B、水的天然循环,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由新物质生成,故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微粒一定发生了改变,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要看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否改变,不符合题意;D、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用于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说法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B、根据水的三态变化分析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D、根据化学研究的意义分析8.【答案】 D【解析】【解答】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说法不符合题意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说法不符合题意C、组成和结构不同,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说法不符合题意D、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核内的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C、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D、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9.【答案】 D【解析】【解答】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氧化物根据概念,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 但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单质。
故答案为:D分析】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10.【答案】 B【解析】【解答】A. Ag 宏观上表示银、银是由银元素组成的,微观上表示 1 个银原子等,既具有微观意义,又具有宏观意义,故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