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11.56KB
约7页
文档ID:48130242
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_第1页
1/7

兰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高伟“太医院”的名称始 自金朝,到元代已演变成国家最高医药卫生管理机构本文考述了元太医院建立发展过程,探讨了太医院及所属御医、医学、官医、惠 民药局 四个系统的职责和医官设置情况,是对《元史·百官志》有关部分的更正与补充高伟,男,年生曾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文献学专业,年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我国古代医事制度,以文献为依据,可以迫溯到周朝汉代以后,主管医事的机构大致形成两个 系统一是掌医药政令、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局,一是 负责日常“供御”医药的 尚御药局前者虽说有国家医药卫生管理机构的性质,但仍要负责皇室及贵族 的医疗保健事务,两个系统的机构不相统属金代出现“太医院”的名称,同时设有御药院、尚药院负责皇帝的保健饮食与之并列 同级,一起归属于“掌朝会、燕享”的宣徽院,第一次将主医事的机构归于一个部 门之下元代继承 了“太医院”的称呼,但对其制度作了根本 的改革,使太医院完全成 为国家最高医事管理部门,而服务于皇帝的御医系统只是它下属的一个分支太医院总领夭下医政,分口设官,形成自上而下网状辐射体制,产生了超越前代的十分严密复杂的医官制度,在 中国古代医官制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元史·百官志》记太医院始于世祖 中统元年实际上,太祖成吉思汗在征服天下之初,已经注意 网罗医家,并且初步建立 了太医机构刘敏中《中庵集》卷《田仲淮孝敬堂记》的一段 记载,颇能说明问题燕山田侯仲淮⋯ ⋯涕沁言曰仲政不幸,未 成童而孤母常侮之曰“方 国家肇造,法祖安抚府君以医得幸太祖圣武皇帝,实掌太医尝以节行安抚事,征西域战没汾父调优 有节气,太祖 爱之,因踢名阔阔,以父 官居⋯⋯”这段文献中提到 的“田安抚”,大概就是蒙元最早的太医负责人从其籍贯“燕山”分析,很可能是原金朝医官,年蒙古军占领金朝 中都前后被收用实掌太医”说 明当时已有 了太医班子,由田氏主持,曾为成 吉思汗幼子拖雷 治病的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撒必等人,就是当时的太医年,正值蒙元 围攻汁京,金朝即将灭亡之时,太宗窝阔台下令“罗天下医置太医,大使 佩金符”,这是元朝 设立太医职官的开始,而正式设立太医院,是在太宗十三年①太宗时的太医大使史书缺载,但应 当有“田安抚”之子田阔阔据《田仲硅孝敬堂记》记载,太宗“经略河南、关右”时,田阔阔为护军,“虽在征伐,以拯溺为主⋯⋯所全活不知几何人矣复还太医,而夭下诸医隶焉天下诸医隶焉”,当指领太医院事。

应当提及的是,太宗筹 备、建立太医院之际,正是耶律楚材任中书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之时,元太医院的设立,与此不无关系耶律氏博览群书,旁通医学,太祖二十一年以大黄治愈近万名士卒病疫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②另外有两个人与耶律楚材关系十分密切,一位是早在太祖西 征时就在窝阔台身边 的郑景贤,人称“郑太医”,一位是年被窝阔台征为太医的高善长③两个都是 当时的名医,可能对太医院和太医大使的设立起过作用,其 中郑景贤或许还担任过太医大使太医院设立的初期,长官太医大使之下还设有何官,现在不得而知宪宗执政 的第三年,袭用金朝旧例,在大使之上设提点一职④元朝第一位太医院提点,就是 曾经与罗天益、窦默、忽吉甫等名医共事的颜夭翼字飞卿⑤李梁为颜 氏所 撰的《神道碑》记载了颜氏的行迹,从碑文看,宪宗 当初设立提 点一职,似乎是 出于对颜天翼的褒奖⑥,专为他而设,后来沿为制度元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其间太医院变动比较频繁《元史·百官四》云“中统元年,置宣差提点太医院事,给银 印当时只有三公、中书令、承相等一品之职才授以银 印中统元年以来,一直以荣禄大夫许国祯为太医院提点,“赐金符”,至元三年又“改授金虎符’,⑦与许国祯同时任提点的还有一位,就是光禄大夫王子俊⑧。

二人均以从一品之阶行提点太医院事,可见太医院地 位之高了世祖初年还 另设 了一个太医院两太医院的职责分配如何,现 在不得而知,可能是追袭历朝制度,一个掌御用医药,一个 掌医政直到 至元十三年,二太医院才归并为一⑨至元五年,太医院隶属 宣徽院,这又是沿用金朝制度在此之前,太医院是无所统领的机构至元七年定医官 品秩太医院为正 三 品宣徽院亦正三 品至元十二年,许 国祯“迁礼部尚书’,仍兼太医院事于是,至元十五年起,凡太医院提点,要“冠以礼部尚书’ 夕至元二十年,太医院 改称尚医监,降为正四品,改给铜 印这是有元一代太医院地位最低之时,即使如此,也比迄金 朝为止的历代品秩为高元代重视医官,仅从这里也 可以得到证 明两年后恢复太医院名称和品秩给银 印,置提 点四员,院使、副使、判官各二员’,至元二十五年,太医院脱离宣徽院,重新成为“无所于统”的独立机构以大德五年 为界,元太医院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以上所述是为前期,为太医院建立并不断完善制度 的阶段,其特点是变动频繁,虽然不乏创新的动机,但职官设置基本未脱金代太医院的案臼此外,中统二年还曾设尚药局,,至元二十年归并于尚食局,隶属 于宣徽院这显然仍是模仿金朝旧制,该 尚药局亦不外是“掌进汤药茶果”而已。

大德五年,太医院进行较大改革其一是升太医院为正二 品,地位高于六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 空前绝后的其二是取消提点一职,以院使为长官这一职务的员额后来不断增加,最终定为十二员,情 况大致如《元史·百官四》的记载但是,《元史》将太医院同知、全院等属官的设置说成 始于至治二年,想必有些问题被清人陆心源收入《苗宋楼藏书志》卷的《大 德重 校圣济总录》题记 中载有大德三年前后的太医院官衔名单,其中有提点四人,同提点一人,院使一人,副使二人,判官二人,这基本符 合至元二十二年以来的制度,但已出现“同知提 点事”一职大 德五年去提点升院使,同提点一职 自然要转为院使下的同知另据苏天爵《滋溪文稿》卷《资善大夫太医院使韩公行状八己载,大德五年“升太医院 为二 品”时,行状主人韩公麟 由原来的太医院大使,进为“金书太医院事”,即升做新 设立“金院”这些 材料都说 明,同知以下属官的建置基本上定于大德五年,而非至治二年《元史·成宗本纪》云大德五年七 月,“升太医院为二品,以平章政事、大都护、提点太医院事脱因纳为太医院使”脱因纳显然是太医院改革官制后的首任长官《元史》云至治二年 院使定 员 为十二,但在危亦林《世医得效 方》卷首《太医院题 识》所载 至 正 五年太医院官名单 中,院使只有十位,同知以下与《百官志》相符。

不知是定员又有变动,还是《百官志》记载有误但也许是 虽有定制,而实际上未必能置满员无论如何,长官设置极 多,是元太医院后期 的特色设四员已是 前所未有了,更何况是设十二员,几乎等于属官的总数 了总之,品秩极高,无所统属,长官数多是元代太医院的三个特征元代太医院“总天下医政”,是 国家最高医药卫生管理机关,其下大致有四个系统御医系统该 系统包括 负责修制御用回回药物 的广惠 司,负责收受各路及周边诸蕃进献珍贵药品并加工 合剂 的御药 院,负责皇帝在大都、上都随用药饵 的御药局,负责皇帝 出巡时随用药 饵的行御 药局,以及负责御用香料的御香局广 惠司 由爱薛主持 创办,建成于至元十年⑩爱薛祖籍西班牙,由叙利亚西部操阿拉伯语的拂林来到中国元人杨研说“广惠司,回 回 医人隶焉”,并在所著《山居新话》中录有广惠司卿聂只儿于元统元年为附马施奇术疗 异症一事《元史·英宗本纪》还有“回 回太医进药曰打 里牙”的记载可见广惠司集中有相当多的回 回 医家,他们将西来医药传入中国,为丰富中国医学宝库 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 惠司下领有大都、上都二回 回药物 院除了服务于皇室之外,广惠司还为侨居中国的西域各 阶层 人士 治病。

御医系统 的设官,有《元史·百 官志》可查,不再赘述医学系统“医学”是 官办教育机构,有如 今天的医学院校根据《元典章·礼部》卷的记载,元朝医学体制的正式创立是在中统三年魏初《青崖集》卷《重修怀州三皇庙记》载“太医王某诣初,言怀州孝感坊旧有三皇庙五 间,盖壬子岁州医学教授赵元、张渊,管勾张嗣兴所创也姚隧《牧庵集》卷《南京路医学教授李君墓志铭》云“中统元年,制授南京路医学教授⋯⋯”壬子岁是蒙哥汗在位的第二年,这表 明蒙哥 汗以来,蒙古统治下的某些区域已有医学存在,并且有朝廷委派的教官其时蒙古国家的太医院已经建立,医学应 当属 太医院领导另外,中统三年以前,太医院 内也已设有医学宪 宗时忽吉甫 任太医院针灸科教授〔,中统二年太医王仪被授予太医院判兼教授〕,都说 明了这一事实的存在因此,《元典章》记载的中统三年,只是元朝正式下令建立医学制度 的开 始元代大都、上都、和林及各路、州、县均设有医学由《元典章·吏部》卷《医官》可知医学教官编制是各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上州、中州教授一员,下州学正一员,县设教谕 一员延佑三年,由常德路医学正李震奏请,准予医学官穿戴制服,制度与儒学相同〕这是医学教官享受官服 之始。

太医院管理各地医学并负责选派教官的部门是医学提举司,《元史·百官四》说“至元九年始置”太医院医学提举 司,又称“诸路医学提举 司”《至正集》卷《故成全郎诸路医学提举部公墓 志铭》记载,墓主人部文忠,由大都路医学教授“累升成全郎、诸路医学提举,秩第五 品”《至正集》作者许有壬评论道“太医院总天下医政,而考粟课艺、荐 择校职,提举实握其要所表述的正与《元史·百 官志》有关医学提举司的职责相合《元典章·礼部》卷《学 校·医学》以及《通制条格》卷《试验太医》中多次提及“诸路医学提举司”这一机关,所涉事务也正是太医院医学提举 司的职责,均可证明诸路医学提举司就是太医院医学提举 司据罗天益《卫生宝鉴》记载至元五年十月,中书左垂史天泽受风寒嘴歪,罗天益推荐忽吉甫 诊治,忽氏当时正 任诸路医学提举那么,《元史·百官志》医学提举司“至元九年始置”的说法就 不准确,至少比实际时间晚了四年与太医院医学提举司相适应,行 省以下也设置有对口的机构这一点史书无记载,《元典章》中有些模糊的踪迹,而大量的证据则 出 自元 明两代的其他文献现列举如下胡翰《胡仲子 集》卷《何遁山墓 志铭》“何风元 贞年间 由婆州医学教授转江西医学提举”。

王逢《梧溪集》卷《题方 德玉提举 先 陇瑞芝卷》“方廷瑾 由世业 累迁江浙医学提举”虞集《道园类稿》卷《吉女路三皇庙田记》“后至元二年,医愈郎辽阳行省医学提举谢绪孙请修家乡医学三 皇庙”《正 德大名府 志》卷《人物 志·伎术》及《嘉靖长垣县志》卷《人物 志·伎术》“李毅 元顺帝 时任怀庆路医学提举”姚隧《牧庵集》卷《奉议大夫广州治 中闰君墓志铭》“至元戊子,辞直翰林客邓,君方婿南阳医学提举刘君大亨,亦家邓冯福京、郭荐《昌国州图志》卷《叙 州》“至元二十九年,州医学提领许若壁、陈锡寿、李继 之,买 民屋 建医学”《天启衙 州府》卷《人物 志·技术》“刘光大至元二十三年任衙州路医学提领,升本学 教授”杨维 贞《东维子 集》卷《吴 氏归本序》“元初,吴德诚提领平江路医学”《至大金陵新志》卷上《官守志一》“江宁、上元、句容三县阴阳、医学各设管勾、教谕”《沛梁何氏世谱》《松江谱》特何仁山,“元大 德进士仕医学管勾何深基,“登进 士授医学 管 勾以上所举仅是一部分 事例,可以证明至少江西、江浙、辽阳等省设有医学提举北方各路设 提举,南万设提领州设提领,县设管勾其相应官 署名称是提举所在称提举 司,提领所 在称提领所参看 下文“官医系统”。

医学提举 司或提领所与医学的关系,与今天教育局与学 校的关系相似据《至大金陵新志》卷《官守志一》记载,漂水、傈阳等州设“医学教授司”,“有印”各置教授一员,并设学正这表明有些 州未设提领等职,是 由教授等教官兼行其事,机 构称“医学教授 司”官医系统此 系统“掌医户差役、词讼”,至元二十五年太医院设官医提举 司主其事《元史·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