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780 年,有人就提出摘除透明晶体可以矫正高度近视,1894 年 Fukala报告了手术结果1898 年荷兰 Lans 发现灼烧角膜可以改变屈光力, Wray(1914 年)和O·Connor(1993 年报道了热灼矫正角膜散光).Bock(1939 年)用电凝固术、中村明(1941 年)用热灼法都曾治疗过近视真正在角膜上实施手术以治疗近视的先驱是日本的佐藤勉(Sato,1939 年) ,他从圆锥角膜患者在角膜破裂以后因角膜变平使近视降低的现象得到启发,第一个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眼手术早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当时人们尚未发现角膜内皮维持角膜透明的重要作用,而此手术方式又损伤了角膜内皮细胞,约 3/4 的病例在 10 多年后因角膜水肿或大泡状状角膜病变而行角膜移植手术哥伦比亚眼的 Barraquer 创立了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用直接改变角膜厚度的方法达到了改变角膜屈光度的目的前苏联 Fyodorov(1973 年)偶尔在一眼外伤患者发现角膜伤口愈合后,其原来的近视明显降低,于是创立了早期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PK) ,并于1979 年首次报道角膜前表面放射状切开矫正近视及散光比较满意的效果,这是角膜屈光手术的开端,对发展角膜屈光手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现代 PK最重要的手术原则:(1)只能在角膜前表面进行手术;(2)保留角膜中央视区越小,屈光矫正效果越大;角膜切开越深,矫正效果越大;(3)建立了手术计算公式,在术前对患眼进行计算后决定手术量及获得手术后满意的效果美国 Bores 从 Fyodorov 那里学习后从 1978 年到 1984 年在美国共实施了近15 万例手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研究为这一手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改进了检查仪器与手术器械;2.简化科手术计算公式并使手术操作规范化;3.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我国朱志忠(1981 年)在自制手术放大镜下进行了 PK 手术,证明手术对3D 以内的近视治疗效果可靠、安全简便、无严重合并症1983 年美国 Trokel 等人先用 193nm 的氟化氩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切削的实验研究,1987 年美国 McDonald 等第一次运用于近视眼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后全世界掀起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矫治近视的高潮1986 年 Ruiz 报告用近视性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此术要点是用微型角膜刀切削出一片游离瓣膜,按一定屈光度在角膜基质上进行二次切削,此次切削的深度和面积决定了矫正的屈光度数,最后将角膜瓣膜复会原位。
由于第二次切削时很难保证与第一次切削中心重合,术后容易发生中心视区偏离,屈光预测性不理想,散光不能控制1990 年希腊的 Pallikaris 将以往的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解决了 PRK 术后的 haze问题1999 年,意大利 Camellin 在美国白内障年会上首次报道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 ,采用 20%酒精和机械的方法制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后恢复原位以减少 HAZE,2002 年 Pallikaris 创用角膜上皮刀取代酒精,达到安全、简便、快速的目的2003 年以来美国得到推广运用的激光角膜刀,用超高频率的飞秒激光取代了微型角膜刀,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此外非激光的角膜手术也在发展中1978 年 Reynolds 首先提出在角膜胖周边放射状切开植入角膜基质环,从塑角膜形状的概念,通过扩展或压缩环的直径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美籍华人 Liang(1994 年)等以 Hartmann-shack 波前像差感受器测量人眼屈光系统整体像差,并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是受试者视力达到 2.0,1999 年瑞士和美国分别开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的临床研究。
我国从 2002 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远视角膜屈光手术也始于 1964 年,方法是用角膜刀将角膜前层切下,冷冻后用车床将切下部分进行球面切削,再缝回原位使角膜周边部变薄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角膜镜片术是将角膜板层切开,将另一人的角膜切削成凸透镜,夹镶于切开的板层之间以矫正远视,此外还有使用合成材料的角膜镜片术1890 年代 Lans 等提出角膜松解切开术,又称为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及角膜楔形切开术,方法是切除一条或一对楔形的角膜组织达到矫正角膜散光的目的除了在角膜上实施角膜屈光手术之外,人们逐渐意识到眼内手术矫正屈光不正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早在 1708 年 Boerhaave 就提出摘除透明晶状体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屈光不正,1889 年法国人 Fukala 再次提出并展开了手术随着眼底检查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提高,手术安全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人们反复群衡利弊后,终于把透明晶状体置换术作为矫治近视和高度远视的一种可能选择的屈光手术上世 50 年代开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开展以来,在人工晶体矫正无晶体眼屈光特状态的基础上,Strampelli 设计了用于超高度近视有晶体眼的负屈光度人工晶体,Barraquer 首次报告了 PMMA 材料的房角固定型人工晶体结果。
1989 年 Baikoff 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出前方型人工晶体(AC IOL) West 设计了虹膜爪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C PRL)的概念源于前苏联的 Fyodorov之后 Medennium 研发了一系列硅胶的后房型有晶体眼屈光性晶状体巩膜手术最早由 Muller 采用持刀部巩膜环切术,原苏联眼科医生首次报道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眼人们也在一直探索老视屈光手术的治疗的可行性,前睫状巩膜切开术、巩膜扩张术、激光老视逆转术等等也在不断研究中 ‘屈光手术的发展路程并非一路平坦,但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未在失败中放弃过努力,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继续前进,接近并最终达到人类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