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第一堂课》教学合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in****u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7.06KB
约5页
文档ID:173415207
语文: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第一堂课》教学合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1页
1/5

比较探究 第一堂课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2、与《最后一课》比较,体会本篇文章独特的构思特色3、品味学习本文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学习本文虽朴素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体会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辅助教具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优美语句;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3、搜集有关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习了前面两课,我们知道了爱国的情感是最崇高的但是有一个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不能作为一个英雄,呐喊振臂挥众应者云集,他只是个小人物,苟安于沦陷区,可他又不甘心当亡国奴他是教师,但既不能罢课,又不能上课,他能做的,就是宣布“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这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第一堂课》板书课题)二、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三、作者、作品简介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也曾应邀赴美国讲学,旅居美国从事创作1949年回到中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老舍生前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包括最出名的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他在中国享有盛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四世同堂》以四十年代北平西城一条很平常的小羊圈胡同作为古都沦亡的缩影,塑造了几个系列的人物形象,而以祁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人物为重点描写对象小说的多数篇幅突出描写北平市民群众的亡国之痛和他们精神上所受的摧残及其激愤,从而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敌伪的罪恶统治和汉奸的卑劣行径《四世同堂》第一个系列的人物是以祈老人为代表的“祈家文化”人物,包括祁老人,祈瑞宣、祁瑞全、祁瑞丰等祁瑞宣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挖掘得最深的、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祁家文化”另一个核心内容“孝悌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他身上还表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祁瑞宣很用功,对中西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是个温文尔雅的教师,对学生极端负责,凭本事吃饭作品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通过对祁瑞宣灰色市民生活和折中、敷衍、妥协、怯懦的市民生活性格的描写,批判了国民劣根性。

四、朗读全文: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讨论明确:强烈而又说不出来的痛苦之情五、具体把握一)找出刻划主人公心情的语句(哪些句子,什么心情,为什么),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发言讨论明确:1、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教师点评: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上课的铃声,本来是不怕的,可是今天却很怕了,而且怕得要命,为何?痛苦!2、现在,他的手也在袖口里颤起来教师点评: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吗?不是,是痛苦!3、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教师点评:不是意志指挥脚,而是脚指挥意志,作者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来表现主人公的痛苦4、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教师点评:在这里,形象地点出了主人公的感觉特点:是痛苦得式去了语言的能力!5、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教师点评:主人公的内在的感觉如此特殊而如此又强烈,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痛苦之极啊!(二)文章结构分析(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本文的情感的特点是强烈而又说不出来的痛苦之情,作者是否长篇大论地安排了完整的情节?讨论明确:本篇文章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没有故事情节,作者完全是凭主人公内心感觉吸引读者,这一点刚才已讨论过三)主人公内心痛苦无疑是真实的,那么作者是怎样巧妙表达出这种情感的?讨论明确:作者把全部表达手段动员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渲染——1、从主人公的内在感觉(怕、颤抖、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和外部感觉(学生的麻木表情和脸上的泪痕);2、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今天,今天,不上了!”);3、从内心的自我谴责(不能安慰学生,也耻于安慰学生);4、从动作不灵(迈门槛,不利索,几乎绊了一脚)、反常(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五)教师总结:本篇文章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没有故事情节,完全是以情感动人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情感都是动人的只有特殊的情感才能动人:国土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老师却要去给学生上课,这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老舍先生用一系列的感觉把一种痛苦的羞愧隐藏起来,且用语相当朴素精练富有表现力。

此处教师可举例加以说明,“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六、学生互相交流所搜集到的有关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回顾历史,认清自己的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七、课外作业一)朗读并进一步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二)完成课文“阅读练习探究”一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第一堂课》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并联系《最后一课》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二、研读、对比两篇课文写法学生围绕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一)从作家、背景、事件、中心情感、人物、人称等写作角度进行宏观比较二)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刻划描写主人公情感的?学生再次读课文体会,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最后一课第一堂课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中心情感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三、研读、对比两篇课文情感。

两篇课文都是流传不衰的名篇,读了以后,你认为在情感上有没有细微的区别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在一篇文章里,不管作者采用怎样的方法,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最后一课》,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是痛苦的;《第一堂课》,国土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老师却要去给学生上课,这也是痛苦的不过两篇文章中,人们(特别是主人公)的悲愤之情的特点并不一样《第一堂课》侧重“悲”,更多表现了“悲愤”中的“痛苦”《最后一课》侧重“壮”,人们的情感由悲愤升华为壮烈之情四、全班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五、教师总结:我们在这一单元中,学习了一些爱国主义的宏大诗篇,那些崇高的爱国感情,都是以辉煌的语言加以铺张的形容,坦然的加以宣布的《最后一课》的感情是有特点的,一直以为自己最讨厌法语课,一旦上到最后一堂,明天就不能上了,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热爱法语课《过零丁洋》,文天祥的感情更是特殊,即使是抵抗失败,即使是悲剧性的零丁和惶恐,也不当一回事,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死亡以后,历史形象才是永恒的《第一堂课》,国土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老师却要去给学生上课,这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老舍先生用一系列的感觉把一种痛苦的羞愧隐藏起来,用语相当朴素精练富有表现力。

六、课外作业:(一)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最后一课》,体会该文的情感特点二)完成配套的练习作业三)写作练习:《课堂上的笑声》、《课堂上的掌声》任选一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文字不少于700字,要中心突出提示:两个题目有共同之处,都选材于课堂不同之处前者突出“笑声”,后者突出“掌声”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有趣,常常会引起学生阵阵笑声;而教师讲课艺术高超,或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常常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当然,有时某个同学回答问题精采也会得到师生鼓励的掌声文章要注意师生的双方活动,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