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手工《折青蛙》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 学生能够认识、了解识物的基本特征与形态,在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动物及日常用品的基础上能够想象他们的特点;2. 学生能够熟悉一些基本的折纸步骤,比如折线与交叉线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折叠使平面纸张变成有立体形态的小动物;3.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手工折纸活动的基本方法,如处理纸张,折线和边角的处理等2. 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将培养以下能力:1. 学生将具备一些基本的折纸技能,如在进行折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手感掌握和耐心细致等方面的要素,从而进一步增强手工想象力和创意思维;2. 学生将培养能力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折纸的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表达,从而能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3. 学生将提升自己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折纸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团队精神,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3. 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折纸活动,能够引发幼儿深厚而广泛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身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1.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
2.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操作示范法3. 游戏教育法4. 互动配合法三、教学课时安排本次课程安排为 1 节课, 45 分钟时间节点教学步骤教师安排5 分钟上课介绍,明确目的和任务教师介绍课程目的和任务15 分钟教学示范,学生跟随折纸教师进行手折演示,学生跟随折纸10 分钟时间观察和一些技巧讲解教师观察时间和讲授一些技巧10 分钟学生自己折纸学生自己折纸,特别是小组合作的形式5 分钟课堂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感悟和反思四、教学准备1. 红色、黄色、蓝色等颜色的方形纸片(每个学生准备 3 张);2. 班级画纸,彩纸、剪刀和胶水等;3. 教学 PPT4. 相关的教具和小道具等五、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动物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动物形态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出发,创造和想象出一些小动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小组的形式展开,让一起来分享、探讨、想象和实际操作2. 教学实践2.1 教学示范教师介绍简单易懂的“动物折纸法”,并在黑板上就基础的折纸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进行简单的手折演示,带着学生们跟随折纸并进行操作其中,教师重点介绍标记对边、折线、对折和开扇等基本的折纸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快乐地折纸,并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能力。
2.2 时间观察和一些技巧讲解在整个过程和教学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折纸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同时,对一些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折纸方法和方法技巧例如,展示如何使用“牙线法”进行无杠杆折纸,示范边角处理方法,重点介绍学生在折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2.3 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完成手折动物的设计,然后以小组的方式来组合他们所创建的动物的形态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小组的动物团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注重团队的创意和创新3. 课程结束通过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回顾与反思”,从而梳理出本次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为第二次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让下一次的教育活动更加精彩和有果效六、教学反思根据本次课堂的教学反馈和反思,小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1. 教学设计需要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上做到“三合一”,既让学生通过手工折纸来掌握折纸技能,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手工折纸所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2.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情绪表达”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享受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创意表达,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3. 在折纸设计中,增加“多样性”因素,让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材料中来创造自己理想的纸折作品4. 协调、整合与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和情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