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越轨_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_犯罪现象的启示

j****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03.66KB
约3页
文档ID:47434443
_越轨_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_犯罪现象的启示_第1页
1/3

5青年研究6 1999年第 6 期 / 越轨0 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 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启示王在山内容提要:关于越轨行为的社会标签理论,着重解析了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和越轨行为本身的相对性这一新颖的理论视角提醒我们在界定具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时采取审慎态度在互动论的社会学家看来, 越轨指的是那些背离了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要求并因此受到了许多人否定评价的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作是越轨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被社会打上了烙印) )) 那种把 / 越轨者0 与所谓 / 正常人0 区别开来的社会耻辱标记 对越轨原因和形成过程的探讨由来已久,比如最早也是历史上影响最久远的 / 神鬼驱使0 说,十九世纪的生物学解释 / 体质变态0 说,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 / 心理缺陷0 说和 / 挫折)) ) 侵犯0 说, 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在本世纪中期提出的 / 差异交往0 说和社会学家默顿阐述的 / 手段) )) 目标0 说而新近出现的 / 社会标签论0 的解释则别出心裁在社会标签论者看来, 越轨形成的原因,既不在于生理学上的体质变态,也不是社会化失调所造成的心理缺陷,更不是 / 魔鬼缠身0 或 / 中邪0, 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或群体对越轨者的否定性评价和处置措施在越轨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之后,其他人便对他进行各种推断可能会有人认为他品行不端并歧视他正如戈夫曼在 5污记6 一书中所说:/ 在我们的头脑中,他从一个正常而完美的人降到了一个有污点而不可信赖的人 0¹另眼相看,歧视甚至谴责,进而把他打入另册,成为与 / 正常人0 不一样的人贝克尔对此作了如下描述: 社会群体通过制定法规用在那些与该法规发生摩擦或相背离的具体人身上并称他们为 / 局外人0º越轨者就是指那个被有效地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人; 越轨行为是那种人们以 / 越轨0 称之的行为这 样,越轨不再被看作是某个行动的特性, 也不是个人行为的特点,而被看作他人执行法规实行制裁的结果关于贴 / 标签0 的过程,莱默特曾经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者是易于掩饰的,这种大量存在而未被发现的越轨即所谓原初越轨原初越轨是未被当局任何人认出,因而也未受惩罚的越轨这种越轨是人人具有的一个歌星或企业家向收税人隐瞒真实收入,一个小孩偶尔受同伴怂恿在集市上偷了烧饼,某一中学生出于好奇看了次 / 三级片0,一个年轻女子为偶尔为之的一次性行为接受一笔钱,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初发性越轨。

这些47似乎不该发生的行为所引起的问题, 要么不经过任何专为处理越轨现象设立的社会机构而私 下解决, 将这种越轨视为正常的偏离行为,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要么以管理的名义,通过控制的办法加以处置»按照这种观点,初发性越轨或原始越轨与习惯性越轨的区分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大多 数违规行为而言, 一般的反应是否定的、消极的、负面的, 但是违规行为是暂时的而在少数情况下, 反应会大不一样,有人会夸大甚至歪曲违规程度的范围, 进而在越轨者的历史上找出其 / 劣迹0, 以证明其本来就是一个越轨者简言之, 初发性越轨可能不被人觉察,当事人不会认为自己越轨, 也极少引起别人的看 法但是, 假若这些行为被某些重要的人)) ) 比如父母亲、朋友、雇主、校长、甚至警察和法庭 ))) 发现并公布于众, 情况就会发生急剧的变化犯有过失的人, 更确切地说是那些不幸被发现的初始越轨者,就不得不面对证人, 通过所谓的 / 贬黜仪式0 而受到指挥、训斥、责骂甚至惩罚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被别人贴上了 / 越轨0 这一标签, 从而产生新的自我概 念,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并且开始做出相应的举止,表现为复发性越轨这一标签的被证实, 又使越轨者向习惯性越轨发展。

概言之,一旦某个正常人被打上了 / 越轨者0 的耻辱标记,他的个人经历就会发生意义重大的变化, 他常常被迫使与其他越轨者为伍结果是, 本来目的是要消除越轨行为的那些惩戒和制裁措施,却起到了强化越轨行为的消极后果正如标签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塔尼鲍姆所说: 决定一个严重的越轨发生的最终步骤不是当一个孩子违犯法律的时候,而是当他或她陷入刑事司法程序网络之中的时候, 官方的步骤使得一个本来无意义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换句话说,对 / 越轨0 这一标签的施用,演变成了 一个默顿所谓的 / 自我实现的预言0¼从严格意义上讲, 越轨是指任何与公认的社会规范相背离, 违背一个群体或组织的标准行为或社会期待的行为严重的越轨形式就是违法和犯罪互动论者对越轨形成过程的标签 论解释对我们理解和矫治越轨行为, 减少违法、犯罪现象 ( 如青少年违法犯罪) 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标签论的独特视角使我们看到了越轨行为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些环节, 它把越轨解释为一些人成功地将另外一些人标定为越轨者的过程在美国, 对犯罪问题的一个实证研究 表明,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某种场合下作过某些会被判罚重金、收监下狱或既罚款又下狱的非法活动。

而假定性的证据表明, 有些 / 百分之百0 的真正越轨者 ( 这里指职业罪犯) 却逃脱了任何公开的认定,还有许多被鉴定为越轨者的人却象那些未被鉴定为越轨者的含糊个 案½因而, 在某些情况下,被界定为违法者、罪犯可能纯属偶然例如, 政府要求公检法部门加大惩处力度 ( 如众所周知的 / 严打0) , 警察和司法人员为了显示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 贯彻执行了上级精神,有可能把那些初次越轨行为和模糊个案列入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范畴,将当事人逮捕和登记从这样一种视角看,人们都可能是初发性越轨者,都是潜在 的违法、犯罪分子,只有那些被成功地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受到官方制裁的人才变成习惯性的复发性越轨者,才成为现实的违法分子和罪犯而加标签确实是把初发性越轨者送进警察局、法院、监狱和疯人院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 减轻越轨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社会文化 ( 包括那些制度 化的组织和机构) 所提供的 / 社会化0 环境在越轨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当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和同学老师都把一个孩子当成 / 窃贼0、/ 怪癖0、/ 朽木不可雕0 来看待时,他也就极易于成为真正的窃贼和怪癖等而自暴自弃了。

因而,我们应当反思该怎样提供一个适宜青少48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化环境这一问题而标签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则启示我们:父母家长、亲 戚朋友、社区内的邻里、学校里的管理者和老师, 都应当善待偶发的初次越轨者,在对他们施行批评、评定、惩罚之前慎之又慎随意性的斥责和处罚更容易使他们在违法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警察、法院、看守所、教养所、监狱和精神病院等组织, 作为施加标签的官方机 构,除了慎重对待判罪量刑之外,应当在日常活动安排和价值观念上弱化对越轨者的消极性暗示, 减少有可能强化越轨者违法自我意识的仪式,更多地把他们当成可以改造的正常人而不是毫无悔过自新能力的罪犯如此, 就必定有助于预防复发性、习惯性越轨者的大量出现对于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已被标定为越轨者的那部分人来说, 客观地认识到他人看法对自 己行为的影响,学着锻炼和提高对贴 / 标签0 过程的抵御能力, 以实际行动向周围的群体和机构证明自己不是习惯性越轨者,那么, 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合作, 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矫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一理论解释还告诉人们, 某些人和某些行为之所以被贴上 / 越轨0 的标签,原因在于 拥有贴加标签权力的一方和无力反抗施加标签过程的另一方面存在着价值和利益上的冲突。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较强的能力将确定越轨行为的规则施加于别人, 也能够反抗别人对自己的指挥以及诸如逮捕、定罪和监禁等社会制裁手段, 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则在这 方面处于弱势一个导致环境污染的大公司的总经理和一个引发众多严重疾病的烟草商极少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分子,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远远大于那些考试作弊者、自行车窃贼和拦路抢劫者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但往往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遭到贬斥和处罚可以说,那些掌握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人们能够用绝对的定义来武断地解释某些实际上是相对的 问题, 从而把某些弱势群体推向火坑注释:¹ 克特#W#巴克主编,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 5社会心理学6,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第 211 页º Becker, Howard S. The Outside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9.» Lermert, Edwin M .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51.¼Merton, Robert K. Social T 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½ 克特#W#巴克主编,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 5社会心理学6,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第 217 页。

作者单位:山东公安专科学校预审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