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七篇 《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以下是我为大家打算了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范文,欢迎参阅 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一 《二十四孝图》是我在《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鲁迅先生在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时的感受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宣扬封建孝道的书,但书中的故事真让人匪夷所思像其中的《哭竹求笋》,在我看来好像有些不太真实,因为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怎么会因为一个人而变更呢;像《卧冰求鲤》,一个人光着身子躺在冰上,无异于一种轻生,唯恐鲤鱼未到,人先冻死了;像《郭巨埋儿》,埋儿养母,看上去很有孝心,事实上却有违人性,违反了当时提倡的儒学;还有《老莱娱亲》,一个老人去装扮成一个小孩,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恶心……这些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孝道令人发指,让人觉得“孝”是多么难啊! “百善孝为先”,人人都想做一个孝顺的人,可是“孝”真的很难吗?我认为孝其实很简洁在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种孝;与父母说说话,聊闲聊,也算是一种孝;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父母,给父母送去一份问候与祝愿,多回家陪陪父母,也算是一种孝……孝的方式多种多样,谁说肯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证明孝,其实从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愿。
我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则新闻,令我非常感动在一个小乡村里有一位老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他每天只能与他的老伴相依为命有一年冬天,他的老伴去世了老人生了一场大病,生活都没有方法自理,成天都在胡思乱想五个儿子请假回去探望老人后,做了一个重要的确定:调回本地工作他们每天晚上轮番照看老人,陪老人说话吃饭,五年都没有断过老人的病慢慢好了,没有请医生,也没有用药,人们都说这是孝的力气 孝不须要震天动地,孝顺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真的很简单,但这样的孝是没有重量的兄弟五人轮番陪伴父亲,五年从未间断过,令我不仅仅是佩服,更多的是感动这种坚持,是一种爱的传递,暖和感人孝心无关大小,不含深浅,只要专心去做了,就值得我们去敬重他们 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二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好玩”,“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定影响供给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约粮食好供给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灭口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意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峻;“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当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三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始终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慢慢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怀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确定将儿子埋了供给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惊与不解:莫非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莫非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最终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
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敬重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仿照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给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悟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高校预录用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看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旧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出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子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当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高校预录用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看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旧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出名的孝子。
文章中的主子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当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鲁迅《二十四孝图》个人读后感四 《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后人配图)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幼学启蒙读物它从解读儒学经典《孝经》入手,讲解并描述孝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它把一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爱,提高到至高无上、肯定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几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记恨,照样恭顺父亲,友爱兄弟,因而“孝感动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选定他做帝位继承人见《孝感动天》)《孝经》强调“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化“始于事亲,忠于事君,最终立身”,把“事亲”、“忠君”、“立身”置于同等地位,这就为后世封建统治者大肆宣扬“移孝为忠”、“以孝治天下”供应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孝经》和《二十四孝图》过分强调愚孝愚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视为道德楷模,这就必定忽视人的独立意志,束缚人性自由,扼杀人的创新精神,阻滞社会改革的进程 诚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图》中确有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孝亲故事。
例如,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外背米侍奉双亲(《百里负米》);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去袁术家里做客,却惦记着母亲,要带两个橘子给母亲尝尝(《怀橘遗亲》);黄庭坚身居高位却每天晚上替母亲洗刷便器,竭尽孝诚;汉文帝母亲卧病三年,每天亲口尝过汤药后才给母亲服用(《亲尝汤药》);朱寿昌弃官去陕西找寻失散50多年的生母,最终在陕州找到70多岁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弃官寻母》);此外还有扇枕温衾、鹿乳奉亲、行佣供母、乳姑不怠……,这些故事主子公仁爱天下、孝敬亲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关注特性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确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大力发扬,在礼崩乐坏的今日,尤其具有主动的教化意义 不过,我们讲“孝”道,绝不宣扬愚孝愚忠、“移孝为忠”的旧观念,更不是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旧秩序;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的要义应是仁者爱人,爱心反哺,报答父母亲的跪乳之恩我们要给大家提个醒,不好过度夸大《孝经》、《二十四孝图》的道德教化作用,似乎它真的成了“加强思想道德教化”、挽救社会颓败风气的灵丹圣药,传统“孝”道的消极影响千万不行小觑!90多年前,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对“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扬弃其愚孝愚忠的糟粕。
鲁迅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肯定的权力和威历,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行,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就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孝顺”原来是传统美德,如若发展到“长者本位”的极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鲁迅在《朝花夕拾》里面,忆述幼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时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鲁迅对24个教孝故事并不一笔抹杀,但他特殊举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提示我们不行忽视《二十四孝图》对国民精神的腐蚀与毒害 《卧冰求鲤》图说琅琊人王祥的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顾不得天寒地冻,他解衣卧于冰上,冰凌溶化,跳出鲤鱼,继母食鱼后果真病愈鲁迅打趣道:“我乡的天气是温柔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肯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需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埋儿奉母》图说晋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却担忧养了儿子不能供给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埋掉儿子,省些粮食给母亲吃。
所幸地下挖出黄金,既可孝敬母亲,又能哺育小儿鲁迅调侃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最让鲁迅反感的是将“肉麻当作好玩”的《戏彩娱亲》相传楚国隐者老莱子对父母至孝,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还穿著五色调衣,手持拨浪鼓,讨父母快乐有一次给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难过,爽性躺在地上学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鲁迅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自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当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羞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情愿‘诈’作,听故事也不喜爱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实,不光鲁迅举出的几则故事显得虚伪残酷,此外诸如八岁的吴猛夏夜为了父亲安眠,竟裸身坐在父亲榻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逐(《恣蚊饱血》);十四岁的杨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里救出父亲(《扼虎救父》);丁兰在父母过世后用木头刻成双亲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针刺木像,使手指流血,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