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搓汤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和探究自然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中班阶段,幼儿开始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并逐渐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本教学设计选择了“搓汤圆”这一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感受水的性质和探究制作汤圆的原理,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2.教学目标2.1 纵向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幼儿:1. 了解水的性质,认识水分子具有的运动方式2. 探究水的固态和非固态的变化形态3. 探究制作汤圆的原理,认识淀粉的凝胶化2.2 横向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幼儿:1. 培养观察能力幼儿必须在制作汤圆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水的性质、淀粉的凝胶化,以及汤圆面团的状态2. 发展运动能力幼儿需要进行多次搓、捏和滚动面团的动作,需要灵活运用双手和手指3.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幼儿在小组中合作制作汤圆,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分担任务并完成制作3.教学过程设计3.1 教学前准备1. 教师准备所需材料:面粉、淀粉、水、碗、勺、锅、炉子、餐盘、桌布等。
2. 将课程中用到的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制作成图表,方便幼儿学习记忆3. 在教学前,提前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调动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3.2 活动导入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 教师将两杯水倒在幼儿面前,问幼儿:“两杯水分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波动、挥动水杯等,感受水分子的运动方式•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一些物体,例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让幼儿自由发言,通过口头表述和肢体语言表现出物体的性质3.3 正式教学环节3.3.1 学习水的性质1. 教师通过图片、演示和视频等方式,介绍水的性质,如水的运动方式、水的表面张力等2. 引导幼儿们实际操作,将一个水杯倾斜,使水流到桌面上,让幼儿们观察水的性质,感受水分子的运动方式3.3.2 学习淀粉的性质1. 教师通过图片、演示和视频等方式,介绍淀粉的性质,如淀粉的颗粒结构、淀粉的属性等2. 幼儿自由探究淀粉的性质,幼儿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淀粉的颗粒结构,了解淀粉在水中的溶解性质3.3.3 制作汤圆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选择原料、搓制汤圆、加热后装盘等任务同时,老师和助教协助幼儿们进行调制每个小组至少有四到五个幼儿。
2. 首先让幼儿们洗手,并将桌面布置好,放置幼儿制作汤圆所需的工具,如餐盘、碗、勺子等3. 老师将面粉和淀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调制成面团,让幼儿们进行搓揉4. 老师介绍使用水热煮制面团时其淀粉的凝胶化和分解变化,并带领幼儿们对淀粉凝胶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探究同时,让幼儿们集合在一起,展示出所制定的汤圆每个小组操作的过程各有不同3.4 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课程中所学并对最后的学习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们通过言语表述、肢体语言和图表方式进行归纳2. 使幼儿对此次活动的学习和探究进行回顾,加深认知和印象,让幼儿感悟幼儿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4.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的实践,本课程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使幼儿从本身已知的体验出发,逐渐学会使用科学知识进行观察、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通过展示化学变化的前后,幼儿得以从单纯的操作和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慢慢地养成了探究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实践直观地体现了幼儿的团队意识通过对不同形态材料的观察和操作,幼儿们在快乐的制作汤圆同时学到了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总而言之,本设计的教学目的达成令人满意,此次活动获得幼儿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