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宋诗比较研究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6页
文档ID:492396619
唐宋诗比较研究_第1页
1/6

唐宋诗比较研究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唐宋诗歌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自南宋开始,历代诗论家都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重理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类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我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关键词唐诗 宋诗 比较研究 诗法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上古歌谣的起源,经历《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再到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建安诗风,穿过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接着是晋宋诗歌和南北朝民歌,最终在盛唐时形成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之诗,以至于越过“夕阳无限好”的晚唐风韵,见于深析透辟、以意见胜的宋朝诗歌,到这,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然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重理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我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唐宋诗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 由于唐宋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修养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就造就了两朝的文风各有特色一、唐诗有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 唐诗之昌盛,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再加之诗歌本身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唐朝国力之空前强盛,全国的大一统,民族意志得到极大的伸张,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唐承隋制,实行科举,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采取宽松的文化政策另外,唐朝前期几位君主爱好诗歌,对唐诗的繁荣也有积极的影响二)是经济上的繁荣唐朝统一全国后,鉴于隋朝灭亡之速,加大调整生产关系的力度,采取了补偏救弊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到开元天宝时期,经济繁荣达到巅峰,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外交通的四通八达,唐帝国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外文化得到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而且唐人普遍爱好诗歌,形成唐诗创作的良好文化氛围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的繁荣,亦对唐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从诗歌自身的发展而言,唐诗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汉魏风骨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从《楚辞》中吸取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且并非全盘抛弃,也汲取了其艺术精华因此,唐诗便有了以下三个强烈体现其社会特征的表现:1、唐诗善言情唐诗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唐人作诗多是直抒胸臆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等都是唐人抒情的不同手法在唐诗中,到处都可体会到唐代人浓烈的情感2、唐诗多以强烈、激情感受生活唐人或慷慨激昂,直言胸臆,或深沉委婉,托物抒情,给人一种典雅醇厚、空灵潇洒的感觉作者在表达情感倾向时多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显得率真蕴藉3、唐诗讲究韵律节奏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圆润流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活泼;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式的流丽和谐,都体现了唐诗语言诗化的美学特征其中语言的简单明了,无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所造所写的艺术境界,都强烈体现出这一特征二、宋诗有着宋朝社会睿智、稳重逐理的理趣在中国诗史上,宋诗继唐诗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宋诗与唐诗并立,开创了另一种诗的审美范型作为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歌凝聚了宋文化的全部特质,形成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存在宋代诗人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而且对人生、社会、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睿智的理解,透彻的领悟这主要体现着当时宋朝社会不同于唐朝的另外一面当然,在经济方面,宋朝依然繁荣发达,但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南宋时非常明显,以至于宋朝的爱国边疆诗明显多于唐朝就陆游的一万多首诗歌中,爱国题材所占的比例就很大不过,与前面所列举的唐朝诗歌受社会影响相对应的方面中,宋诗反映社会现实和体现其文学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在宋诗中已少感受宋人的内心情感,代之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和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宋人以诗为武器,议论时事,干预政事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同是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是直接微讽,而宋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宋人好言理”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宋诗中的“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洞察与理性把握方面,宋超过了唐宋诗中有很大一部分篇是具有哲理性2、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

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3、宋诗有散文倾向这是唐诗中没有的现象即是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相比唐诗中易懂的语言,宋诗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宋诗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在选词造句上讲究方法,因此而破坏了诗歌的节奏,使诗歌呈现出松散的特征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分别从诗之五法分析唐宋诗的异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辨》)于此引用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法的分类分别对唐诗和宋诗进行比较分析。

一、在体例方面唐宋诗的比较诗的体例大体可分为绝句和律诗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能否认的是,唐宋诗人都写七绝和七律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总数在唐宋诗中占的比例十分大,而且也代表两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宋人擅长写七绝和七律,原因之一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要求宋人要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禅学理趣就不得不弃五言而用七言;原因之二是对唐代诗人的学习,特别是向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位诗人的学习李白的七绝代表他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的抒情诗多用七言近体,而李商隐的七律诗更是为宋人所学习的。

所以在体例方面宋人是站在唐诗人的肩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因此成果不分千秋二、关于格调方面唐宋诗的比较格调指的是诗歌的格律声调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由此可见,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唐诗宋诗都在格律声调方面非常重视毕竟,这是做诗的最基本要素,古人在当时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定进行创作所以,在格调方面,唐诗和宋诗是不存在明显的区别的三、在气象方面唐宋诗的比较气象”一词,在唐诗中就已出现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如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使是写遥远苦寒的边塞和险恶的战争,也豪气干云,壮丽雄奇。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 而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大气磅礴,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美妙奇异,酣畅淋漓之至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深沉博大,沉郁顿挫,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李白雄壮,杜甫浑厚相比之下,宋诗的气象则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刻意求工求新宋代诗人力图在学古的基础上翻出新意,营造新语,以此来解决宋代诗人创作时“有限之才”和“无限之意”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宋诗注重技巧的风气四、在“兴趣”方面唐宋诗的比较关于诗的“兴趣”首先是由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兴趣”的“兴”是从比兴中的“兴”发展衍化而来的,它具有另外一层含意,指的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

兴趣”中的“趣”讲求的是一种趣味在唐诗和宋诗中分别为情趣和理趣唐诗主要表现为情趣,而宋诗则主要表现为理趣五、在音律方面唐宋诗的比较诗要有音律,即是指诗歌要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将诗中的音律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要数王维王维的诗不但是诗中有画,而且还是诗中有音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无论是雨后清新的水滴声,亦或是一股清泉从石间流下的声音,以及少女们嘻闹的笑声,都在阐述着一首山间悦耳动听的音乐正是体现出诗音律的典型例证虽然一个王维的例子不能完全概括唐诗音律的完整性,但是,在这样一个兼并融合的朝代,诗的造诣早已与音乐绘画融为一体王维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而已然而到了宋朝,在词不断盛行的文学界,甚至是在苏轼的带领下,将原本用来填曲的词转变为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之后,同样的也影响了诗中的音律性毕竟,诗歌经历唐朝之后发展到宋代已经是一个极致,只能在寓理和另辟蹊径上独行发展因此,可以这么说,在音律方面,宋诗确实没有唐诗的韵味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诗都是处在中国诗歌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