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术价值教学资料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3页
文档ID:447094532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术价值教学资料_第1页
1/3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术价值教学资料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1、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划时代的一刻  2、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局部,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表达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表达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作者构图大胆与巧妙,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合,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比照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比照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比照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格尔尼卡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感觉到处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⑵ 造型:破碎、变形、夸张——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问题1:画面的形象完整么?为什么要这样画?问题2:画中马头、牛头、人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⑶ 色彩: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恐怖、哀痛的气氛问题1: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⑷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夸张、变形、比照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不过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方增先《粒粒皆辛苦》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棵麦穗下身着黑色布裤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住了大半远景隐约可见两辆装满谷物的马车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性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不过,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米勒 《晚钟》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即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

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仅仅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但表达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表达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主体形象五壮士和陪衬形象群山安排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上?主体形象五壮士在画面中间偏上的位置,所占面积较大这样处理使形象突出、醒目陪衬形象群山底于无壮士这样处理显示出棋盘陀峰较高,更显示出五壮士的崇高与伟大1)山和人物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山处理的较模糊,人物处理的很清晰,这样能够产生比照,突出形象2)聚拢在一起的大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去处理?聚拢在一起的外形象“山”字,更象一座山峰显示出五壮士象狼牙山一样巍然耸立、坚贞不屈,还能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3)每个人物形象从动作、表情、服装方面分析怎样去处理的?每位战士都是非常坚毅的站立显示出战士们的刚强;表情是严肃的,同时又显露出面对死亡的无畏,对敌人的仇恨,完成任务的自豪;服装是旧且破的,显示出当时物质条件差,非常艰苦,与敌人经过了艰难的斗争。

1941年8月,侵华日军调集7万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实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的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 詹建俊先生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用艺术手法再现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