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博物馆知识生产与民参加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1KB
约29页
文档ID:478119052
博物馆知识生产与民参加_第1页
1/29

博物館與文化 第一期 頁 5~34 ( 2011 年 6 月)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 1 : 5~34 (June, 2011)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型調查黃貞燕 1The Museum,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Museums and the Local Investigation with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JapanJan-Yen Huang關鍵詞: 日本地方博物館,公共性,知識生產,市民參加Keywords: regional museums of Japan, publicity, knowledge production, citizenparticipation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s6 博物館與文化 第一期 2011 年 6 月摘要日本 1970 年代以降地方博物館實施的市民參加型調查,為博物館知識生產的公共參與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實踐方法。

其實施模式有兩個重要的特色:一是專業者(博物館研究員)與非專業者(市民)建構夥伴關係,共同生產有關地方的科學知識,既是博物館的研究與蒐藏活動,也具有地方環境教育的作用此外,更重要的是,這是在日本地方博物館的治理觀之下發展出的新技術;日本的地域博物館論從社會教育的立場出發,強調博物館的公共價值在於有關地方的知識之建構以及確保市民學習權,更應與市民發展出夥伴關係,協助市民成為面對地方課題的主體本文梳理日本戰後的地域博物館論述,對地方博物館治理的影響,以及市民參加型調查幾種不同的實施模式 ,並以巴瑞特(Jannifer Barrett )有關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公共性的論述為基礎,檢討這種地方博物館實踐對於思考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公共參與課題的意義AbstractThe local investigations with citizen participation conducted by regional museums after 1970s in Japan provide a new pattern for how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could be adopted by museum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pattern has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ne is a team work by the experts (the curators) and non-experts (the citizen) to build up the science knowledge about the locality in partnership. And more importantly, this pattern is a new museography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museums in Japan. The theory on regional museums in Japan was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public value of the regional museums is to produce and accumulate the knowledge of locality, and ensure the learning right of all the citizen. Furthermore, the regional museums should build up a partnership with citizen and play the role as facilitators to support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ublic issues. This paper reviews discussions of regional museums after 1950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regional museums. The different practice of the local investigations with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lso discussed. Jannifer Barrett ’ s argument on the intellect function of the museums and the role of the museums as pubic intellectuals is applied to exam meanings of this museum practice in Japan.黃貞燕 ︱ 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 7壹、前言: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如何強化博物館做為公共場域、公共論壇的角色,乃是今日博物館的重要課題之一。

其中,增進博物館與公眾,包括利用者(visitor )、觀眾(audience)或相關社群(community )的關係,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具體的做法如改善博物館的可及性,留意博物館相關社群的多樣性與需求(Sandell, 1998;Fleming, 2002 ),甚至開放博物館過程的公共參與,例如為展示詮釋加入觀眾意見,與相關社群共同規劃展覽或教育活動,或者如公募市民參加博物館評議會等等換言之,在增進博物館與公眾關係的課題上,目前的相關研究指出,博物館可以/應該改善其管理與觀眾服務,提高博物館對多元文化 (種族、階級、性別等)相關議題的關注,並在做為博物館專業職能象徵的展示與教育之操作上嘗試新的技術,讓公眾得以參與博物館的知識生產或相關事務的決策過程有關於博物館的知識生產與公共參與,巴瑞特( Jannifer Barrett )提出更基進的意見,將博物館的知識性功能( intellectual function ),以及博物館研究員( curator)的角色與職責帶入相關論述巴瑞特指出,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等知識性功能,乃是博物館做為一個公眾文化場域持續發展的關鍵,擔負這些工作的博物館研究員,既是博物館知識生產的核心,也是與觀眾接觸的介面。

過去將博物館生產知識、發揮公共知識份子( public intellectual )職責的核心聚焦在博物館研究員身上,但是博物館這種機構更具有扮演這種角色的潛能,這個觀念將可重新建構博物館研究員的角色、職責、甚至涉及專業培育的方法論過去,研究員被認為是知識生產的權威,是博物館內的全知者,因此反而成為公眾參與博物館的屏障然而,面對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公共性課題,研究員也應該扮演「協助者」 ( facilitator )或「適當的參與者」 ( appropriate participant ),甚至讓非專業者加入知識生產的團隊,以助博物館有關知識生產的實踐( curatorial practice ),增 強 博 物 館做 為 公 共場 域 的 意 義 ( Barrett, 2011 :143-163)有關非專業者加入博物館知識生產的實踐,巴瑞特引用克瑞普 ( Christina F.Kreps)提出的「適用博物館學」 ( appropriate museology )概念,認為典範型的博物館專業職能應該發展出一種以社群為基礎的、能涵納地方知識與資源的運Kreps, 2008 )8 博物館與文化 第一期 2011 年 6 月作方法,以使博物館更能符應特定的地方與社群需求。

例如,博物館應重視地方既有的、傳統的物件照護與知識生產的方法,並與博物館專業機制整合,為地方社群建立參與博物館實踐的管道,除了能提高社群對博物館的興趣,亦有助博物館發揮協助照護地方上有形或無形文化遺產的功能(日本 1970 年代以降地方博物館實施的市民參加型調查 ,為博物館知識生產過程的公眾參與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實踐方法所謂的市民參加型調查,其基本型態是由多數非專業的居民參與博物館有關地方的調查活動,目前所見案例調查主題以地方的自然與生態居多,調查成果除了為博物館增加標本蒐藏,累積解讀地域生態的第一手資料,也被運用到博物館展示之中,成為有關地方環境與生態教育的內容,而實地調查的經驗也成為市民認識地方自然、關注地方環境保全課題的發端從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公共參與的角度來看,市民參加型調查的實施模式有兩個重要的特色與克瑞普研究的印尼案例相反,日本的博物館學藝員 2 為研究、蒐藏等專業職能的運作發展出非專業的公眾也能參與、對知識建構有所貢獻的機制市民參加型調查的隊伍由專業者與非專業者共同組成,調查的架構與方法的規劃,以及資料的整理與解讀,需要高度專業知識;調查所需規模,如果沒有多數居民參與則無法完成,而地方居民的參加,也提升了共同調查活動的地方環境教育意義。

此外,更重要的是,市民參加型調查的實施,乃是受到日本地方博物館治理觀的影響日本的地域博物館論指出,從做為社會教育機構的立場出發,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公共意義)在於以徹底的地方研究為基礎,確保居民學習的權利,並與地方居民建立夥伴關係 ,協助居民面對地方課題 此論述興起於 1960 年代,雖經衍釋與補充,然其核心觀念一直延續至今,認為促進市民參加,提高市民的博物館素養,是顯示博物館存在價值的重要手段(水 英治、栗原憲司, 2009)為了理解日本地方博物館市民參加型調查實施的背景、運用方法與意義,2 「學藝員」 是日本指博物館內負責研究、蒐藏、展示等研究性質工作者,相當於西方所說的 「 curator 」黃貞燕 ︱ 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 9本文梳理日本戰後的地域博物館論述,對地方博物館治理的影響,以及市民參加型調查幾種不同的實施模式,最後檢討這種獨特的地方博物館實踐對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公共參與課題的啟發貳、日本戰後地方博物館論述從博物館史的角度來看,雖然日本早於 1920 年代就出現了第一個由地方公部門設立的博物館 3,戰前各地也設立了為數眾多的鄉土博物館,但是從博物館與地方的關係來看,認為地方的博物館應有獨特的使命與經營哲學的想法,卻要到 1960 年代末才出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