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四平市第十七中学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 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2、把握作者幽默闲适旷达随意的文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良好习惯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教学难点 大胆质疑,理解以“趣”为行为动机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设疑启发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它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林语堂先生是如何来阐述他的观点呢探疑互动 二、解题 1.《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用课文的话怎么解释? 2.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是偏离题意? 四、 读一读,品一品(读读课文,品品这趣) (一)、解读文本,理清思路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请谈谈作者的看法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读书上要有“趣” 4、归纳主题: 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 二)、讨论: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①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②林语堂所言“趣”与我们玩电玩之“趣”是否同一“趣”?(回顾课前的提问) 读一读,课文举的例子; 结论:做一个有高级趣味的人;(追求人生和艺术的境界)③过一种有趣的生活;王小波说:个性的独立,自由的思想才是获得有趣生活的前提;五、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1、林语堂的文字有趣否?是如何做到这样有趣的? 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2、.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六、拓展迁移,理解主题:(1) 作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有趣字而来”想想古今人物,还有哪些属于这一类?(2)、好奇心就是“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那么一切事都可以以趣使然吗?(3)、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生活、学习中的启示?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趣”的动机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解疑归类八、课堂总结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晓流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希望大家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查疑落实七、阅读链接 (1)有关“趣”的名言 爱好即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语) 爱为学问之始(英国谚语) ( 2)文章荐读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生活的艺术》学生分组讨论1、——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2、 (1)文章第四段才提到”趣” (2)①引用传说转入议论道出对人生的看法:名利权色是人生中趣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名利权色也属于趣的一部分 ②再说到自己对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回归到话题:人生乐趣莫如趣.学生讨论总结《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学生归纳总结有好奇心(朗读第4段)痴 (朗读第5段)动灵机 (朗读第6、7段)超功利 (朗读第1、2、3段)(给学生以自我学习空间,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赏析:这个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人拍案叫板 书九、板书设计论趣林语堂—求知趣 —启发心知 —教育、读书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