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合知识一、 名词解释1、 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因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2、 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因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3、 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期空条件下所发生的所有犯罪行为的总和4、 犯罪因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5、 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因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 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行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 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行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8、 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9、 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导致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10、 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期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11、 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12、 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重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悲观因素彼此消长。
13、 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 犯罪人:P117指实行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限度达成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15、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16、 犯罪行为的克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克制、约束作用17、 犯罪条件:P147指有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18、 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 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相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20、 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21、 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因素22、 犯罪因素:P148指也许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23、 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行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24、 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期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 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行犯罪侵害的驱动性26、 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27、 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28、 犯罪预测:P252指运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也许发生的犯罪状况、因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29、 犯罪防止: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因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30、 人防:P290指犯罪防止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防止采用的相应措施31、 技防:P291是运用技术设施防止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32、 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行所进行的犯罪防止33、 重点防止:P289是抓重要矛盾的防止方法34、 一般防止:P288一般防止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特别要指向也许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35、 特殊防止: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36、 犯罪中防止:P288是犯罪防止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措施,便于犯罪的停止,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37、 输导性防止:P291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成防止犯罪的目的38、 堵塞性防止:P292是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行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防止犯罪方法39、 控制性防止:P292是对有不良行为和处在违法犯罪边沿、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用的管束性措施40、 情境犯罪防止:P314是一种防止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防止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防止犯罪41、 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二、 简答题1、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犯罪现象、犯罪因素、犯罪对策2、 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1) 结识犯罪(2) 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3) 为防止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4) 为哺育犯罪防止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因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 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重要有哪些?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记录研究法5、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 拟定选题阶段(2) 制定研究计划阶段(3) 实行阶段(4) 对资料的解决、分析、总结阶段(5) 提出研究成果6、 古典犯罪学派的重要思想1) 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2) 强调犯罪的刑罚防止(3) 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7、 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8、 菲力的犯罪三因素论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9、 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2)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10、 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重要有哪些?文献法、访谈法、观测法、问卷法11、 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12、 犯罪方式的特性是什么?(1)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 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3) 复杂多样性(4) 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13、 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14、 犯罪的起伏率表白什么问题?(1)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2) 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3) 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连续性15、 犯罪的消长率表白什么问题?(1) 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悲观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在剧烈的斗争之中。
斗争结果表白,积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减少;悲观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增多2) 诱发犯罪的悲观因素既也许是原生的,也也许是由积极的主体事物中派生的3) 诱发犯罪的悲观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许互相转化16、 研究犯罪人的意义1) 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2) 有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3) 有助于制定犯罪的防止和控制对策4) 有助于指导被害防止的实践17、 犯罪人的情感特性低档性、冲动性、多变性18、 犯罪行为的特性社会危害性、形式多样性、传染性、违规性、社会性、生物性19、 犯罪因素的特性因素的释能性,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0、 研究犯罪因素的意义1) 有助于从深层次上结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2) 研究犯罪因素是搞好犯罪防止的基础(3) 研究犯罪因素可认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足的依据(4) 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因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1、 犯罪因素系统的构成要素1) 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 具体犯罪产生的因素(3) 犯罪条件(4) 犯罪的相关因素22、 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23、 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有哪些?(1) 消除犯罪的内驱力是治本的措施(2) 消除犯罪的外诱力是消除犯罪内驱力的保障措施(3)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是遏制犯罪内驱力形成的基本方法(4) 加强社会控制,完善以法律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提高社会对犯罪控制力的重要手段24、 标签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用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25、 文化冲突论文化冲突是规范冲突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26、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是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展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27、 差异交往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犯罪行为的习得重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28、 挫折袭击论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和侵犯性反映,从而引起犯罪29、 社会解组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成社会控制的,一旦缺少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30、 犯罪社会因素的特点1) 它不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2) 它是引起机动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3) 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4) 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特别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31、 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重要有哪些?不良的结识观念、畸形的需要、不良的动机倾向、偏执变异的性格特性、悲观的心理状态32、 为什么说重型精神病人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和暴力危害行为?(1) 不能对的地反映客观现实。
2) 不能适应平常的生活与工作3) 人际沟通出现障碍4) 缺少疾病意识33、 为什么说变态人格患者容易发生暴力行为?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由于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少,自制能力较常人差34、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行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35、 犯罪预测的作用1) 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发明条件2) 为制定犯罪对策、采用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3) 为犯罪防止规划工作提供基础36、 犯罪预测的特点现实性、示导性、结果的可变性、复杂性37、 犯罪预测的内容重要有哪些?(1) 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2) 预测犯罪因素、条件的变化趋势(3) 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4) 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5) 预测犯罪在一定期期内的社会危害性限度(6) 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38、 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可知性、系统性、连续性、类推性、因果性、矛盾可转化、可控性39、 犯罪预测的经验判断法重要有哪些?(1) 个人直观判断: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比例推断法(2) 集体经验推断:意见互换法、意见测验法、意见汇总法40、 犯罪防止的原则有哪些?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