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关产业转移的两个伪命题

j****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8.91KB
约3页
文档ID:47867221
有关产业转移的两个伪命题_第1页
1/3

IEC, NO. 8, 2010Observer’s Notes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物质资本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 中国劳动力成本极低, 而物质资本投入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 从而形成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约束上的偶合, 使得中国凸显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 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把握住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吸收港台、日韩及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工业化进程, 实现GDP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甚至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 但是,以此进行类比, 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由, 推论出在东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之时,通过复制过去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 在东中西部之间进行产业转移, 进而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发展的结论, 则不一定能够成立一、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是伪命题跨国之间产业转移的主要理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并最终使之向具有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的地区转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得到贯彻, 逐步消除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同失灵”问题,使得这些地区理论上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

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了所谓的梯度差异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并不一定就能形成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与中国大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不可比中国大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报告,20世纪90年代末,大陆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韩国、 台湾、 香港的十分之一1998年美国、日本和韩国单个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分别是中国的47.8倍、29.9倍和12.9倍 即使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大陆制造业与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人均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也小于劳动力成本(工资)的差异,说明大陆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赵晓霞等,2009)当前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东部地区为38002元, 中部地区为27478元,为1.38﹕1但这种差距与中国大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产业转移的两个伪命题云伟宏内容提要中国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成功。

但是,将此成功经验用于东部地区淘汰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必成立 因为其主要依据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是伪命题;其主要结论通过地区间产业转移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能是伪命题关 键 词产业转移 劳动力成本 比较优势40··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8期劳动力成本的差距相比要小得多,以至于可以忽略跨国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国为保证本国的就业率, 而对工作移民施加种种限制而在中国大陆,自从不再使用“盲流”这个词汇后,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已经合法存在 大规模的“农民工”潮就是统一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具体形式当东部沿海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时候, 中部地区也不可能有优势 选择中西部作为东部地区淘汰产业的转移承接地不符合产业转移的初衷二)与东部地区一样,中西部地区亦已进入劳动力成本上升通道,并且因为基数低,表现为更快速度上升, 东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上的差异已呈现收敛迹象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先行发展的东部地区工资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并形成大量吸引中西部劳动力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动力近年来,这种差距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呈现出中西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快于东部地区的特征。

2008年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东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再以具有代表性的东部省份浙江、广东,中部省份河南、湖北为例,见表22006—2009年四年中, 浙江和广东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和湖北均高于浙江和广东, 并且大部分年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工资快速上涨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第一, 中国二元经济中“刘易斯拐点”来临,所谓的“制度不变工资”正在逐步消失(蔡昉,2007) 第二,近年来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提高了农民纯收入, 对非农部门的工资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 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对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拉力 又由于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基数低,表现为更快的增长速度第四, 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新增劳动力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第五,《劳动法》的实施也对劳动力成本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 通过地区间产业转移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伪命题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的角度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的, 其基本逻辑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 水 平 需 要 产 业 升级, 把需要淘汰的产业即夕阳产业或称落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首先在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得到实施, 使这些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实现快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梯度转移理论开始在中国流行(何钟秀,1983),中西部地区也从这时就开始等待梯度转移, 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期间,东部与中西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产业梯度转移现在又成为热门话题, 一个普遍的倾向是, 中西部地区只有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才能够赶上经济发展的这班车,实现经济腾飞,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读一)梯度转移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先进地区永远先进,落后地区永远落后; 富裕地区永远富裕,贫穷地区永远贫穷尽管其标榜利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但是,依据这一理论让发达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让落后地区发展低端产业,其实质是维持现有的经济秩序,将现有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固定化二)梯度转移的结果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留在发达地区,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其结果是进一步拉大收入水平的差距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激烈竞争, 附加值普遍非常低 这类行业中的企业利润空间固定,缺乏竞争力。

近几年,由于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压缩了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 这些企业转移到单位: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表1 2009年分地区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观察家札记41··IEC, NO. 8, 2010中西部仍然要面对汇率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下大力气招商引资, 如果引来的都是这类企业, 一旦再出现市场波动,这些企业仍将无法生存三)在东部地区该淘汰的技术,在中西部同样应该被淘汰;在东部无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也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技术落后的企业在东部地区无法生存,会把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作为避风港,结果是中西部地区从东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产业往往是应该被淘汰的技术落后产业 很难想在东部地区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产品处于寿命周期衰退阶段,出口导向的工厂搬到没有港口、基础设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区能够继续生存四)高污染企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环境保护法规全国都是一样的,但监管力度可能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使得在东部地区无法生存的企业, 在中西部仍找到生存空间 中西部地区吸引了高污染企业, 将使当地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从而, 丧失自身的优势,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 产业梯度转移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不断强化的一种表现 如果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大量以浪费资源、低附加值、技术落后、高污染为特点的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业, 不仅不会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反而会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三、结论和建议第一,随人民币升值,大陆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导性角色,正从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逐步让位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大企业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对FDI将形成新的吸引力 因此,中西部地区直接吸引高端产业不是不可能,而绝不是东部地区淘汰的落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第二,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都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形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要比劳动力的流动障碍少得多, 而劳动力的国内流动障碍比国际间流动障碍要少得多要素流动比产业转移或许更有利于地区间均衡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归根到底是经济现象,而不是行政现象 地区间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其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

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满怀期待,地方政府竞相给外来投资开出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条件, 以吸引投资 但是,饥不择食地盲目引进可能会适得其反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做的事情应该是设立准入门槛,限制低端产业的进入第四,产业转移理论是基于一种静态的假设,与经济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中部地区如果只立足于梯度转移,依赖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使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得到强化,同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和经济差距不仅无法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 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适合本地特点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参考文献: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8:刘易斯拐点及其政策挑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移《科研管理》,1983年第1期赵晓霞等: 中国大陆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对台商投资的影响 《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资料来源:2006、2007、2008年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数据为城 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 .表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指数Observer’s Notes4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