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学基本学问点学问点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组成关系2.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微粒 概念 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1. 少数非金属单质: 金刚石、晶体硅2. 某些非金属化合物: 二氧化硅等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 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2. 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离子 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金属氧化物、 强碱、大多数盐3, 离子与基团1离子 基团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32区分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联系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实例 OHNO 2 Cl CH+ -OH -NO-Cl -CH 3要点1. 在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已发觉组成物质的元素有 110 多种;在微观上,物质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等;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行分;3. 元素与核素、同位素的区分: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或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有种类之分,很多量概念;核素是具有肯定数目的质子和肯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元素种类仅由质子数打算,而同位素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打算;4.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结构不同的单质 , 如: O2 和 O3、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5. 物质的构成微粒:a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非金属单质:如 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 HX、H2O、NH3、H2S 等2③酸酐:如 SO2、CO2、SO3、P2O5、N2 O5 等④酸类:如 HClO4、HClO、H2SO4、H3 PO4、H2SiO3 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 NO、N2O4、AlCl 3 等b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稀有气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 碳化硅、石墨等;c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d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3学问点二、物质的分类:1.依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的分类(树状分类法)金属单质( Na、Cu、Fe 等)单质非金属单质( S、N2、Cl2 等)酸性氧化物( SO2、CO2 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Na2O、MgO、K2O 等)两性氧化物( Al2O3 等)不成盐氧化物( CO、NO 等)含氧酸( HNO3、H2SO4 等)纯 按酸根净 酸物无氧酸( HCl、HI 等)一元酸( HCl、HNO3 等)无 按电离出的 H+数机化二元酸( H2SO4、H2CO3 等) 多元酸( H3PO4 等)合物 按强弱碱化强碱( NaOH、KOH等)弱碱 [NH3 H2O、Fe〔OH〕3 等 ]一元碱( NaOH、 KOH 等)-物 合 按电离出的 OH 数二元碱 [Ba〔OH〕 、Ca〔OH〕 等]质 物 2 2多元碱 [Fe〔OH〕3 等]正盐( Na2CO3、Na2SO4 等) 盐 酸式盐( NaHCO3、NaHSO4 等)碱式盐 [Cu2〔OH〕2CO3 等]混合物有机物(见有机部分)溶液( NaCl 溶液、 KNO3 溶液等)悬浊液(泥水混合物)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胶体 [Fe〔OH〕3 胶体、 AgI 胶体等 ]4学问点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主要包含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主要包含可燃性、稳固性、氧化性、仍原性等; 2.物质的变化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比较特点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实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物质的组成、 结构发生变化, 有旧键断裂、新键生成;关系 化学变化中肯定相伴着物理变化同时发生,但物理变化过程不肯定有化学变化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七解 ①溶解 ②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⑤降解二十一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①氢化 ②氧化 ③水化 ④风5③液化 ④酸化 化 ⑤炭化 ⑥钝化⑦催化 ⑧皂化 ⑨歧化 ⑩卤化 ⑾硝化 ⑿酯化⒀裂化 ⒁(油脂)硬化 ⒂磺化⒃硫化 ⒄老化学问点四、化学用语要点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四周用“ ”或“ ”表示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应尽可能分写在元素符号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每个方位不超过 2 个电子;6( 1)用电子式表示阴离子时要用 [ ] 括起,电荷数标写在括号外面的右上角;43留意 NH+、H O+等复杂阳离子电子式的书写;( 2)书写简洁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可以遵循下面几点:①简洁阳离子的电子式即是离子符号;②简洁阴离子的电子式即是元素符号四周有 8 个小圆点外加 [ ] 及电荷数;③阴、阳离子交替排列; 如:( 3)留意各原子的空间排序及孤对电子、 单电 子的存在;如:( 4)用电子式表示某物质形成过程,要留意“左分右合箭头连”的原就;如:( 5)基的电子式不带电荷;—如CH3:—OH —CHO — COOH —NH2( 6)另外,各电子式的书写仍应留意力求匀称、对称、易识别;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图,如 氯原子结构简图为: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 7 数;二者差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3.方程式的书写(1) ) 电离方程式-①强电解质的电离写“ ==”号;酸式盐阴离子(除 HSO4)均不能拆写出 H+;++ 2-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写“ ”号,留意弱酸的一个电离方程式只能电离出一个 H,23分步书写;弱碱一般一个电离方程式即写出全部 OH- ;如:HCO2H + CO ();3应分步写;-3+Al〔OH〕 3 Al +3OH(√)(2) ) 水解方程式7①一般写“ ”号,无“ ↑”和“↓”;但 100%(完全)水解写“ ==”号,产物3显现“ ↑”和“↓”;如: Al 3+ + 3HCO- ==Al〔OH〕3 ↓+ 3CO2↑②强碱弱酸盐水解一般一个水解方程式只结合一个 H+或产生一个 OH- ,即分步书写;③强酸弱碱盐水解一般只用一个水解方程式表示;2 3④试验室制 Fe〔OH〕3 胶体的水解方程式必需写 “===”号,产物注明“胶体”,无“ ↑”和“↓”;如: Fe3+ +3HO===Fe〔OH〕 〔 胶体〕 + 3H+学问点五、化学量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物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分子中原子个数的乘积之和;对于不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物质不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只存在化学式量;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运算的万能公式: n=m/M=V〔g〕/Vm=N/NA=c*V( 2)摩尔( mol)a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b 每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为:mol-1 ;也常说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为 1 mol , 6.02 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并不完全相等;c 用摩尔作单位时,肯定要指明详细粒子;( 3)摩尔质量a 1 mol 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其单位为 g.mol-1 ;b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c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 g.mol-1 ,式量的单位为 1,通常不写;d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化合物等)的化学式的式量;8( 4)气体摩尔体积a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Vm表示,单位为升. 摩-1 ( L.mol-1 )或米 3.摩-1 (m3.mol-1 );b 在标准状况下,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 22.4 L ;我们可以认为22.4 L/mol 是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c 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应留意:①标准状态即 0℃, 1.01 105Pa,在化学中最常使用的为 22.4L/mol ;②使用对象:气体;学问点六、氧化仍原反应1、五对概念在氧化仍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2、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仍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仍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仍原剂时,如加入氧化剂,就它第一9与溶液中最强的仍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2+剂时,如加入仍原剂,就它第一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 FeBr2 溶液中通入 Cl 2,第一被氧化的是 Fe(4)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仍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肯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仍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仍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肯定相等;3、物质氧化性或仍原性强弱的比较 :(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仍原性的增强而减弱非金属阴离子的仍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仍原剂反应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