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人入门】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5KB
约6页
文档ID:437809112
【新人入门】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_第1页
1/6

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 40种认识误区一、汉服一直是中国主流服装, 唐装”不是唐朝的服装汉语、汉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 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 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 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 燹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西方国家把 中国的 国学”称之为 汉学”,不是仅仅指 汉朝之学”,我们的汉语、汉字也不仅仅指汉朝的 语言文字唐朝的服装仍然是以汉服为主流时下流行的 唐装”,是借鉴了满清马褂而临时 设计'出来的,有唐之名而无唐之实不澄清这个概念,是对国人的继续误导二、凸显特色”不如凸显传统”某些设计师要设计有 中国元素”的服饰作为奥运礼服我们认为不妥与其 凸显中国的特色”,不如 凸显中国传统中国的服饰礼仪传统,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 独一无二的,如果要 凸显特色”,这就是最大的 特色”传统”不是 设计”出来的,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中国传统”,是由中国 的过去传到现在,又要从现在传到未来的那种统贯中国始终的 统”。

因此,仅有 中国元素”不足以体现 传统"我们无法用所谓的 中国元素”拼凑出传统服饰”,就像无法嫁接出一种 融合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兰花、月季等花卉的植物作为国花一样因此,展现给世界 原汁原味的 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佳选择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山装、旗袍、西服、 唐装”都不能足以体现这一点设计——礼服”,这是把时装与礼服混同起来了时装可以设计,而且必须要设计,因 为它是随时变化、追求个性的; 而礼服——比如,我们提倡的广义汉服中的 深衣”却不能设计,它的内涵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所以,它也不需要设计,只需要考证清楚加以制作,否则,不可能达到 还给世界五千年”的理想效果当前的服装设计专家一般侧重于时装知识,对 礼仪之邦”的礼制大多不清楚,对 华夏文化”的 经典”不清楚有位专家所设计出来的礼服,竟然是 左衽”,就可见一斑连《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都不知道他怎么去 设计”能体现传统的 礼 服”出来?结果恐怕是令人失望的,相信难以得到民意的支持,稍有失误,反而会给奥运会 的服饰礼仪留下无法消除的遗憾三、不要空谈 民族性”与 国际化”关于礼仪服饰,有人提出要把 民族性”和 国际化”相结合。

貌似有道理,其实不然男女都是人,首先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不男不女不能叫做 人化”;同样道理,中国与外国都是国,中国要像中国,各国要像各国,不中不西的中国绝对不能叫做 国际化刻意去迎合外国人的欣赏品味, 把自己打扮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有必要吗?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民族 的形象如此不自尊自信即使要结合”,也不需要有意结合在参加竞赛的时候,运动员身穿的是运动装,这是 国际化的体现;奥运会发源于西方, 如今在中国举行,而不是各自在自己的国家举行, 也是国际化的体现在运动场外,外国朋友见到的当今中国形象 ——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满 街流行的西服牛仔, 宛然 美国第二”,又何尝不是国际化?我们身穿华夏传统服装, 所体现出来的是自尊自信、热情好客,而不是自高自大、骄横跋扈,因此,这与国际化没有什么冲 突多元的世界,由每一个健全的 ―元”构成,国际化更需要健全、弘扬我们 这一元",而不是把我们 “这一元 ”丢掉!四、深衣是历代相传的礼仪服饰,和服、韩服源自中国深衣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 “五经 ”之一的《礼记》中有一篇专门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深衣》 ,这就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深衣一直流传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有《深衣考》 ,清人江永有《深衣考误》 ,因此,深衣在满清虽然在生活中暂时不见了,却并非失传了。

就在五四运动之后,章太炎、钱玄同先生还曾经穿过深衣现在,很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夏同胞, 也在身穿深衣与汉服举行着活动, 还有平时生活中也穿着汉服的, 其中体现着深衣与汉服的强大生命力有人担心, 深衣与汉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这是多余的担心 当前,因为深衣与汉服已经被迫中断了三百多年, 平时就了解汉服的人就不多,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 4 月 18 日中午 12 点, 腾讯中支持率达 83.44%, 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 79.0% ,搜狐中支持率为 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 63.0% 这些数字体现着民意,值得我们重视有人说,穿上深衣与汉服会被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更是多余的担心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 都是从 “汉服 ”演变而成的, 其中体现出来的是东亚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只能说和服、韩服像汉服,而不能说汉服像和服、韩服谁会说某人的父母像他们的儿女?哪个父母会因为长得像儿女就羞于见人呢?因此,这样的担心,不仅多余,而且可笑五、用深衣和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有一些不支持汉服的朋友认为,只要一提 “汉服 ”这个词,就成了 “民族主义 ” ,甚至 “极端民族主义 ” ,这是极大的误解。

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深衣正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礼服汉服则是汉民族的形象视觉系统我们把深衣从广义的汉服之中凸显出来, 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们的误解 首先, 因为深衣是产生并确立在 56 民族产生之前的服装,把它作为由 56 民族构成的代表国家形象的服装,与 “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 ”无丝毫关系,恰恰相反,这只能有利于 56 民族的团结其次,我们沿用 “深衣 ”这个传统的称谓,就像 “纱丽 ”、 “奥黛 ”、 “和服 ”一样,不直接用族群的名称来命名,这样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稳固其三, 56 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没有一种象征这个整体的代表服饰,就像我们出国的时候、在联合国的时候,不能说 56 民族各自都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最后,炎黄子孙并非仅仅局限在国内, 而是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提倡 “汉服 ” , 能说就是 “大 汉 族 主 义” 吗?更不能! 首先, 我们不能说采用 “汉语 ”、 “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 不能说是 “大 汉 族 主 义 ”; 把 56 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广义的“汉服 ” 中的 “深衣 ”作为中国的代表服装更不是 “大 汉 族 主 义 ” 。

其次,当前中国的 56 民族中, 55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尊重他们的服装,不需要我们再去倡议因为惟独汉族还没有,所以我们倡议把 “汉服 ”作为汉族的代表服装,也与 “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 ”没有任何关系其三,在 56 民族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 93% ,这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如果汉族穿着西服,那么, 56 民族站在一起的时候,像外国人一样,这很不和谐其四,华夏文化经典中向来提倡的是, 各个民族首先自强不息、 自尊自信, 同时各民族之间又互相尊重,尤其是提倡 “自正正人 ”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 这是一种 “王道 ”精神, 而不是 “霸道 ”主张六、复兴不是复古,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有人说复兴汉服,就是主张复古,这是一种误解不管人类想怎样,时间的脚步却是一直向前行的 我们也不可能、 也不想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时代去 华夏文化能够流传上下五千年而不断, 成为世界上的唯一,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历来坚持 “华夏文化传统 ” 我 们只能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继续走下去, 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也许我们因为外来原因一时偏离了华夏文化的正道,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能尽快地回归正道,那么,一切都还会好起来。

当前, 全国上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与行动越来越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人说,仅仅靠穿上汉服就能复兴华夏文化吗?当然不是华夏复兴,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 而且是长期的过程, 服饰礼仪的复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的时候, 这个事情便是当务之急, 因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契机, 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穿上汉服,当然不一定就能使华夏文化复兴起来,但是,不穿汉服,也不能复兴得更快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不可分的, 形式却也可以促进内容 华夏复兴, 少不了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不可能没有承载它的形式 有人说 “承继传统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 ” ,这是把内容与形式割裂了牛羊之心有牛羊之表,人心也有人之表 《论语》中说过,如果虎皮和羊皮没有毛色的不同,也就无法区别虎皮和羊皮了七、礼服和常服不能混淆,汉服不是演戏作秀很多人反对汉服的理由之一是,看到深衣、汉服的宽袍大袖,觉得不方便、不实用,这是将礼服与日常服装混同起来了 我们要问一句: 当今盛行的西方婚纱是不是日常服装?是否方便实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穿它?我们在倡议书中说得很明白, 是希望着在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 代表国家整体形象时穿深衣;在不代表国家形象时,提倡 56 民族同胞各穿自己的民族服装。

我们没有说过让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也穿上深衣、 汉服同时,我们说过,大家平时的服装是个人性的选择,代表国家或民族的时候却不再是个人性的选择;大家的日常服装当然由大家自愿选择,在重大、严肃、正规的场合应该穿上礼服我们也提倡(而非强制)汉族的成员平时也穿汉服, 但是, 汉服之中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分, 而且款式多样, 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长袍大袖的我们的前人穿汉服修长城、开运河、建园林、种地、做工,不是穿着礼服去做这些事更何况,我们今天要穿汉服,只要符合 “交领、右衽、系带 ”等基本要求就属于汉服,并非所有汉服都是宽袍大袖有人说,汉服像戏装,所以,穿上汉服像演戏,这是肤浅的看法戏装是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才会因为戏剧需要而穿上, 而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我们看到从有关先秦到明末的戏剧、电视剧中的服装都是汉服,尽管有些做得很不规范,甚至 “凭空想象 ” ,那是设计师的问题 我们并非按照戏装来做汉服, 而是根据历代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制作汉服, 与戏装有根本的区别我们穿上汉服,是对华夏民族以及华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在演戏还有人批评穿汉服是 “作秀 ” , 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误解 首先,我们是站在华夏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汉服的,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发出倡议的;其次, 国内外广大的汉服爱好者,是凭着一腔热情, 花费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宣传汉服、实践汉服,这与 “作秀 ”有本质的区别。

只有为了哗众取宠、邀功争利的做法,才能叫做 “作秀 ” 另外,汉服的复兴,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华夏复兴的一部分,所以,称之为 “汉服热 ”也不恰当,因为它涉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八、汉服是服装传统上的民族认同,是华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我们一直骄傲地自称为 “华夏 ” , 而这两个字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服饰的全面系统, 体现着 “华 ”字的内涵; 传统服饰的文化礼仪精神, 体现着 “夏 ”字的内涵 无根的是浮萍,无枝叶的是枯木; 无灵魂的是行尸走肉, 无形体的是鬼神妖怪 华夏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与灵魂, 汉服是华夏民族的枝叶与形体的重要部分 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 不认可传统服饰,如何能自称为 “华”?不认可传统礼仪,如何自称为 “夏 ”?不认可 “华夏文化 ”,我们还有根和灵魂吗?不认可 “华夏服饰礼仪 ” ,嫁接出来的枝叶和形体还是我们自己吗?任何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服饰, 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