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仁义篇修改稿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2.50KB
约12页
文档ID:47027641
仁义篇修改稿_第1页
1/12

国学经典之仁义篇“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 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 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 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 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 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 孝、弟(悌)、忠、恕、礼、知、 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 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 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 “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 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仁而产生义, 故后世将仁义统一起来,合称为 “仁义”汉儒董仲舒继承儒家 学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 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 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 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 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一、孔子谈“仁”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 ②鲜:少仁者安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 “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②恶:去声,音 wù 误憎恨;讨厌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仁者具有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因为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主持公论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④必于是 ”注释:①“处”的本义是“停留” 、 “停止” 这里可意译为“接受”②恶乎:恶,音 wū 乌何;怎么③造次:急遽;仓卒④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后三句的意思是君子需要经常保持仁心,哪怕是一顿饭之间,紧急的时候,遭遇困顿的时候,都不可违背仁义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②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达到了“仁” ’的标准的人,都是不论多么艰难先施行仁道,然后才收获行仁的结果,做到了这点也就可以说是“仁”了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②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坚强勇敢。

②孔子讲这句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和弟子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②天下归仁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指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 人忠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

读解】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 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孔子的“仁”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 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第二就是内涵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 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 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 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 坚强 第三是“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 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 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二、经典阅读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道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却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

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 【读解】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很少有生与义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孟子告诉了我们最好的选择。

仁,人心也《孟子》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 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此之谓不知类也 ”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 【读解】 现代人的确要寻找失去的灵魂 “范跑跑”事件、 “小悦悦”事件一次次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一是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二是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难怪现在不少人去美容院美容美发,却很少给自己的心灵美容君子以仁存心《孟子》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 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 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 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 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 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 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 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 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读解】天地万物因为仁爱而生生不息,世间因为仁爱才能和平共处纵然是现代这个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人们因为愚痴贪爱、自私自利而迷惑颠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来以身作责,来教化,人们也是容易觉醒和向善的在现实生活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反观自照,每天反省自己与人相处,要多包容,少埋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要求别人去做。

对待不如自己的人,贵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