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Word含答案

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6.50KB
约13页
文档ID:143384988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Word含答案_第1页
1/13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苏轼词两首2.根据语境解释相关词语的含义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联系背景,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知背景]1.《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往往不为格律所束缚苏轼在玉堂日,有位幕僚善唱词,苏轼问他:“我词何如柳七?”那位幕僚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色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这位幕僚的话也是对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之区别的形象注解2.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一、字音识记1.公瑾(jǐn)   2.还酹江月(li)   3.樯橹(qing)4.吟啸(yn) 5.一蓑烟雨(suō)  二、词语解释1.大江东去      大江:长江2.故垒西边 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3.卷起千堆雪 雪:浪花4.雄姿英发 发:勃发5.羽扇纶巾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6.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7.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8.已而遂晴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9.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10.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11.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略有寒意一、了解行文脉络1.《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2.《定风波》定风波二、把握文章主旨1.《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古迹赤壁极其壮美的景象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定风波》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1.筛选相关诗句,分析诗中周瑜的形象答: 提示:诗句形象总结小乔初嫁了风流潇洒是个风流人物雄姿英发有气魄羽扇纶巾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提示: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其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对江抒情的壮怀,气势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3.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答:  提示:(1)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2)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3)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是相互映衬。

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3)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4)化用典故(用典)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4.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提示:本词通过对赤壁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尽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

二、阅读《定风波》,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5.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 提示:闲适、轻松、自如6.“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 提示: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7.这首词与《念奴娇》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提示: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此答案为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8.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答: 提示:作者特别喜爱这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中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销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阵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苏轼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家,《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词就抒发了词人旷达豪放的情怀,但是有些人评论说两首词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些消极,与全词的感情基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的?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我觉得苏轼若不消极都不正常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能无怨乎?现在,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观点2)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苏轼也不能例外,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虽然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放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的作品显然不同观点3)我觉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这样理解: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降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徒劳的表现了苏轼对政治风雨的无可奈何激烈的新旧党争,使苏轼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词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衬托手法的运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上片全部内容,引出下片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下片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境界宏大,格调雄放,气势磅礴,情感跌宕,语言精妙,不愧为词中绝品2.使用衬托手法表达主旨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首词的映衬有两种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的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地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所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谨,与作者巧妙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