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6.04KB
约59页
文档ID:332644057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答案_第1页
1/59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热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酉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C. 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长,绕树三吨,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解析】【分析】(1)B.“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对“遗民闲居”中的“闲”对诗人感情的界定不准,这里“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2)相同点:“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借助梦境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徒有才华但于世无济的悲愤和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是在悲愤中表达出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是在悲愤中有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故答案为:⑴B; ⑵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点评】(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要结合诗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 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 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 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人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 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B解析: (1)B,E(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解析】【分析】(1)B项,“点明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

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的两句是就题起句,并揭示出到潇湘来游玩是因其“最多吟兴”,是所用表现手法是抒情尾联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也不是写景故选BE (2)本题要先明确自己或愁或喜的观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如认为读出了“愁”,可以从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分析,猿之哀鸣、雁之返飞,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烘托的是诗人内心的落寞之情,想要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的是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如认为是“喜”,可以从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分析,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都是是潇湘一带典型的景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了诗人的壮志,展现出令人内心的无限喜悦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BE; ⑵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

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诗歌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本题要先明确自己或愁或喜的观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故答案为B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故答案为:⑴B;⑵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

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 , 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 踏莎行                                B. 青门引                                C. 诉衷情                                D. 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B. 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C. 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D. 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