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27KB
约10页
文档ID:390062083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_第1页
1/10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华内容摘要:一、实施《指南》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游戏对实施《指南》的重要意义1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在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 对幼儿来说, 游戏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 对教师来说, 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 而不是上课, 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 因为组织和指导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 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 是其他学段教师难以取代的 对儿童游戏的把握, 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2 .《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知道, 《指南》 就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提出了 32 条目标, 并列举了各年龄段目标达成的典型表现以供教师参考。

这些目标告诉我们, 在幼儿阶段,哪些东西是最值得学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幼儿创设有助于发展的物理环境, 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及如何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然而, 《指南》中大部分目标的陈述方式,却并非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界定,因此很难像行为目标那样直接用于训练,更难直接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测查所以, 《指南》通过教育建议来告诉我们,用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促进幼儿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认为, 《指南》中目标的这种表述方式本身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首先,目标没有作年龄分段,每一条目标适用 3-6 岁的所有儿童,不用年龄来一刀切,也就是允许幼儿在这个年龄范围内先后达成目标, 强调的是发展的连续性、 差异性和过程性 因为“学习与发展” 意味着幼儿内在自发的生长, 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 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让同一个年龄段的所有幼儿, 在同一个时间达成同一个目标 那么游戏恰恰体现了这一价值,它能使幼儿经常在不同情景下重复类似行为,在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强化中,逐渐达成目标其次,为了便于教师对目标的理解和对幼儿发展状况的了解, 《指南》在每一条目标下面列举了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

这些典型表现的陈述方式虽然已经具体到行为特征, 但除了健康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部分条目外, 同样不具有可测量性, 也就是说, 幼儿是否达成某一条目标,不能用单个任务进行评量, 而是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通过经常反复的观察, 才能做出判断正因为如此,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如何指导幼儿, 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如何关注幼儿, 同时还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例如: “愿意与人交往”这一条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上课或某个活动的设计直接教给幼儿的, 它一定如 “教育建议” 中所要求的、 是在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形成的, 这种亲密关系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游戏中才能建立; 也不可能通过设计某一个问题来测定幼儿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 它一定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关注中了解并判断的 当我们发现某个幼儿没有表现出这一目标下“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的行为表现,那我们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自己的教育行为, 即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 应该改善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去训练幼儿如何与长辈交谈即使在科学领域, 幼儿对数、 形、 空间等概念的掌握, 也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逐渐习得的,例如, 幼儿在规则游戏结束后, 经常会以数量多少来判断输赢, 教师从中会了解到他们对 “多与少的比较”处在什么水平上, 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 还是通过数数的方法。

当一个幼儿能通过数数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 但是他要记下这一局他多了多少以便得多少分, 却不会直接用减法, 那么就可引导他们用一一对应后再数出多余部分的策略, 而不是脱离情景专门训练减法又如, 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搭围栏,往往会自然地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只是用各种颜色或形状的积木无序排列,慢慢地开始出现有选择地选择一种颜色或形状进行排列,再后来就会在单一性排列的基础上加以装饰 (即每隔一段距离增加一些什么, 使之不那么单调而显得好看) ,以后就会逐渐出现排列的规律性那么教师对幼儿模式排序的引导,就可以根据幼儿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水平, 给出适宜的支持, 这比脱离真实情景专门教幼儿几种排列模式,让幼儿单调地进行练习有价值得多至于游戏为什么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 在说明部分已有明示 《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四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这四个方面非常明确地提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 具体地说, 就是在解读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上, 推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

首先,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往往是最综合的,不会出现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或具有孤立的单一性,因此教师从幼儿经验出发进行的指导行为也将是整合的;其次,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而这三个“自” ,意味着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的, 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因此,教师从不同幼儿个体出发所进行的指导也将是有差异的; 第三,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的机会,因为游戏情景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更真切,游戏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幼儿的真问题,所以教师从幼儿的真问题出发进行的指导,能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四, 积极主动、 好奇探究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 也是幼儿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 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 就是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前提下,在幼儿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对学习品质的养成二)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1 .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 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首先,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就是说,游戏往往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每个孩子都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玩, 他们不会选择难度过高于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

他们在选择玩伴时, 也往往是寻找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伙伴才能玩得起来, 所以观察孩子游戏中的语言、动作和社会合作行为,就能看出他的发展水平这正是皮亚杰关于 “游戏是一种同化行为”的观点,游戏水平与发展水平相同步,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游戏行为正因为此,游戏才成为我们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其次, 重复性行为是幼儿游戏的一个明显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 当他们刚获得一种新的经验, 或刚学会一种新的技能时,他们就会通过游戏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重现 比如当他们刚接触一种新玩具和新材料时, 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玩具和材料的玩法, 直到被完全掌握这表明, 游戏具有一种自发练习的功能, 只要幼儿还在重复某一行为, 这一行为就是幼儿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 他们的每一次重复, 对他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意义 当他不再重复某种行为, 或某一种玩具材料已经玩腻, 说明这一行为已经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或这种玩具材料对他发展的潜在价值已经基本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 那种 一玩就腻即幼儿不愿意重复去玩的材料,对他们发展的潜在价值不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发练习的机会第三, “尝试性行为”是幼儿游戏的另一个常见表现。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总是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比如, 当他们已经玩惯了滑滑梯游戏,并且对于爬上去滑下来已经玩得很熟练了, 这时他们便不满足于已有水平, 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滑滑梯方法, 或许不再从楼梯爬上去, 而是从滑板这边攀上去; 或许不再正着滑, 而是趴着滑 当儿童小心翼翼并成功地尝试了新的玩法后,他便又开始重复,直到玩腻,这种新的行为水平得以巩固,于是又开始新的尝试每当儿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时, 他们总能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水平, 新行为所体现的水平略高于原有水平, 而不会去尝试自己力所不及的高难度行为 正如维果斯基所说, 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而教学需要教师估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可见, 儿童在游戏中是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的2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应( 1)游戏使幼儿聪明常言道: “会玩的孩子聪明 ” “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 “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这也印证了游戏水平与发展水平相同步的观点那么,为什么游戏能使孩子聪明呢 ?这与游戏的三个重要特征有关第一,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

我们知道,游戏的本质是非功利性的,幼儿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 而不为其他 因此, 幼儿游戏时并不在乎结果,这与用一种方法达到一个目的的功利性活动不同, 游戏中的幼儿总是变换着方法一遍一遍地重来 比如搭积木时, 幼儿总是搭好了就拆, 拆掉了换一种方法再搭 这种变换着花样地做同一件事情,表明幼儿总是在游戏中实践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 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第二,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因缺乏相应的材料而使用替代物, 这种对替代物的使用有两种表现 一是用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 比如,在不同的游戏情景下, 一根木棒可用于表征:当马、当枪、当剑、当老爷爷的拐杖、当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根木棒也可用于工具,比如用来测量、 敲打、 够物、 当杠杆来撬等等 二是用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 比如,当游戏中需要测量并比较长短时,可以用尺、木棒、绳子、纸条、鞋子等各种材料游戏中这种对物体使用的转换替代特征,对幼儿同样是一种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练习第三, 相比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游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就经常给正在游戏的幼儿带来始料不及的问题, 比如球滚到树洞里了, 沙包扔到树权上了,绳子不够长了,棍子突然断了,线被缠住了,玩伴不高兴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 幼儿总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为了游戏的需要, 幼儿往往玩中生 智。

可见,游戏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使幼儿增长智慧 2)游戏中的学习对幼儿发展具有长远效应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 虽然集体上课与自发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但是其学习效应有很大的区别, 前者可以带来即时效应, 尤其是关于知识技能的教学, 其目的性很强, 教什么学什么, 是否学会,马上就能在幼儿身上得到反映而游戏则不然, 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小步递进的能力提升和智慧增长, 带给幼儿的是聪明 这种聪明虽不如识字背诗那样显而易见,却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 例如, 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分东西, 有时给几个娃娃分食物, 有时玩伴之间分材料,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现, 当同样大小或同样多少的东西分成不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