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教材)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 秋天的怀念 教案22

公西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5.80KB
约8页
文档ID:595113201
(新教材)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 秋天的怀念 教案22_第1页
1/8

秋天的怀念 课题 秋天的怀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2. 梳理文章脉络, 初步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提高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2. 抓住关键词、 句,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激发感恩情怀, 学会感恩, 学会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继续学习朗读: 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语气, 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的变化2. 通过分析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感难点联系生活, 理解母爱的内涵, 懂得“好好活”的含义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朗读课文音频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秋天是迷人的,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枫叶似火, 硕果累累, 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 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对已经逝去的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愧疚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秋天的怀念》用学生熟悉的 场 景, 引出 文 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基础梳理作者介绍老师用 PPT 展示史铁生简介 (生齐读)史铁生(1951—2010) , 中国作家 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在延安一带插队 后因双腿瘫痪, 于1972 年回到北京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 其代表作品有《 病隙碎笔》《 务虚笔记》《 我与地坛》等大 致 了 解史 铁 生 的生 平 及 代表作背景探寻史铁生生于1951 年,1969 年到陕北延安插队 1972 年, 年仅21 岁的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行走能力, 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而当时他的母亲肝病已相当严重, 常疼得整夜无法睡觉, 可母亲却将病情瞒得紧紧的, 只是默默地陪伴、 鼓励着儿子 史铁生26 岁时, 她因肝病去世, 当时才49 岁母亲猝然离世之后, 史铁生才读懂了母亲的那片苦心, 感受到母爱的珍贵与厚重, 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纪念母亲介 绍 背 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字词归纳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梳理生字词瘫痪(tān huàn) 沉寂(jì)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烂漫(làn màn) 侍弄(shì) 絮叨(xù) 翻来覆去(fù)①瘫痪: 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②沉寂: 十分寂静③憔悴: 形容人瘦弱, 面色不好④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⑤烂漫: 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⑥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⑦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烦琐细碎⑧翻来覆去: 来回翻身; 一次又一次; 多次重复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例: “诀别”与“告别”的异同两词都有作别的意思, 但“诀别”有不再相见或无法相见的意思; 而“告别”则只是普通的作别, 还有再见的机会通 过 检 查预 习 情 况,引 导 学 生认 识、 理 解课 文 中 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1. 听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 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 作者在怀念谁? 为什么怀念? 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呢? (学生听读, 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获取信息)怀念母亲; 因为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2. 找出描写母亲言、 行、 神态的语句或段落 (学生寻找, 朗读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如: 当一切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 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 …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3. 课文共写了几次在秋天去看菊花? 分别是什么情形? ( 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课文共写了三次秋天里看菊花的事第一次, 母亲: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 ”“我”: “不, 我不去!”第二次, 母亲: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 什么时候?第三次, “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 …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 ”4. 默读课文, 说说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文章开门见山, 写“我”双腿瘫痪后, 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尽力安慰“我”; 在“我”发脾气、 摔东西时,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表现出母亲的宽容、 无奈和担心; 爱花的母亲, 自从“我”的腿瘫痪后,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关切; 为了让“我”开心, 她几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考虑得非常细致; 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察出来, 还在默默忍受“我”的无理, 就是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 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心中完全没有自己。

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初 读 课 文,在默读的基础 上, 引 导学生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激 发 他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体 会 文章中蕴含的情 感, 并 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 继续阅读课文, 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2. 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句段, 并思考令你感动的原因第2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温故探新 上节课, 我们对本课有了整体的了解, 课后让大家继续读课文, 并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这节课, 我们就从品析文章的句段入手, 继续学习本课复 习 上 节课 内 容, 引出 本 节 课内容研读赏析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着重品味已勾画出的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并把令你感动的原因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阅读,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 看着我悄悄地”“偷偷地”强调了: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 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心里更难受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 母亲想陪伴儿子, 但又不想惊扰儿子, 只有自己悄悄地躲到外面哭, 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 … ”“扑”“抓”二字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和心疼, “忍”字写出了母亲当时的难受,想哭又不敢在“我”面前哭, 怕“我”更难受 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体贴和坚强的一面, 写出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3) 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字写出了母亲怕“我”看着落叶联想到自身会伤心的心理 “央求”反映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从中足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4) “看完菊花, 咱们就去‘ 仿膳’ ,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 …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忽然不说了”, 这是因为儿子瘫痪了不能走路, 提起“跑”和“踩”之类的字眼儿会让儿子伤心 这里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体贴5) 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这里写出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 她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儿女。

(教师边归纳边引导学生推敲句中字词的妙处)教师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 抓住母亲生前的动人细节来体现母爱的深沉 也正是对这些细小之处的回忆与描写, 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作者在这里融情于景 菊花既象征着母亲热烈而深沉的爱, 也蕴含着作者积极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地活过来的“我”, 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 “我”最终懂得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 而菊花也成为“我”怀念母亲的依托3. 文章首尾两段中出现的“好好儿活”, 意义相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 选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 首段: 母亲乞求“我”, 希望“我”能重拾生活的信心, 勇敢地活着尾段: “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并且与妹妹会坚强勇敢地生活下去通过对句段的分析,理解文中表现的情感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 学习了本文, 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请以“妈妈, 我想对您说”为题, 写一篇小短文,300 字左右2.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 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听读时用心感受, 接着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之后继续渲染, 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段, 并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促使学生认真体会文章语言的动人力量最后, 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如此安排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2. 【拓展延伸】赞美母爱的名言*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 却失去了根 ———老舍* 成功的时候, 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 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 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 就是“妈妈” ———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 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 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 即使整天吃“红的”(注: 指高粱饼子) 。

———季羡林*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 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我之所有, 我之所能, 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 青春会逝去, 爱情会枯萎, 友谊的绿叶也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