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陋室铭》教学“三读”]读陋室铭有感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48KB
约3页
文档ID:447073431
[《陋室铭》教学“三读”]读陋室铭有感_第1页
1/3

[《陋室铭》教学“三读”]读陋室铭有感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标,怎样在朗诵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诵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诵课文,发觉行文的突出特点――基础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么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合适介绍然后,深入引导学生发觉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个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改变,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朗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诵就会有一个喜悦之情;读“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诵就会有一个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步骤中,依据学生的朗诵,老师重视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经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老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和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和主人交往的全部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全部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通常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经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和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理想,作者实际上是采取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么的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深入启发学生,读出了他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看法、疑问、感悟,这么才能把他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方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取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利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激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么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许可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她受到挫折依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依然不灭心中的理想,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她对“白丁”的藐视态度进行批判,对她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老师能够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终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