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按提问技巧分类

xzh****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50KB
约6页
文档ID:217538267
按提问技巧分类_第1页
1/6

按提问技巧分类 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5种类型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

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

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 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 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启发学生: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

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②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

③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④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 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4)比较式提问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①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对这一问题,学生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学生从原因、列强、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一是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而发动的第一次战争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二是侵华的列强: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第一次战争只有英国)三是时间: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长达四年第一次: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共二年零二个月)四是规模:第二次战争列强投放的兵力比第一次战争多得多,最多时达二万五千余人。

战线从广州到北京第一次从广州到天浅谈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主体性一、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新教材《原始社会》一节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例如,述说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1.美 国:想打谁就打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