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走来贫穷的三兄弟 林氏三兄弟:老大林国基在北大国际政治系读博士;老二林国华在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读博士;老三林国荣,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后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贫穷的三兄弟 三兄弟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那个落后的小山村里最近才通上电在那样的环境下,三兄弟的父母是怎样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呢?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和黄兆安,动情地讲述了培养三个孩子的艰难历程和三兄弟那贫贱不移的求学路…… 1938年,林修德出生在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熊背村1960年高考时,他成绩突出,但却因历史问题而落榜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的柏树山煤矿当了一名矿工在那里,他认识了农村姑娘黄兆安 同是天涯沦落人,林修德和黄兆安一见钟情1969年,他们结了婚,一年后,大儿子林国基出生了,这无疑给这对患难夫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谁知好景不长,在儿子刚刚一岁时,“文革”清理阶级队伍风也刮到了大西北的那个小煤矿,这对背井离乡的苦命人被无端怀疑为内地去边疆的特务而被清理回家1971年,林修德带着妻儿回到了熊背村务农1974年、1977年,二儿子林国华和三儿子林国荣又相继在熊背村出生。
林修德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读成大学,一辈子都是个遗憾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林修德就下决心让三个孩子读书黄兆安在湖南的家乡也念过初中,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林修德夫妻俩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三兄弟还都在学龄前时,夫妻俩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闲下来,就拿起他们上学时读过的书或报纸等有字的东西坐下来看在父母的带动下,兄弟几个也都争着看父母手里的书 后来,孩子们陆陆续续上学后,夫妻俩晚上空闲时仍继续拿起书来看孩子们看父母都在学习,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们的功课 夫妻俩节衣缩食,穿得破破烂烂,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为孩子们订一些课外资料,还特意为三个孩子订了一份文学刊物《奔流》,以期用文学的力量影响孩子这在当时贫穷的小山沟是少有的事,方圆几座大山里的农户中只有林家订了杂志 后来,兄弟三个读到初中时,林修德还特意为孩子们买了一套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像《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和高尔基的作品等,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古典作家论》林修德想让孩子们在封闭的山沟里也能从书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三个孩子对学习如饥似渴,他们自觉地将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等抄成小纸片贴满了屋内的墙壁,走过来走过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几句。
三兄弟就这样在这个贫穷但却温暖的家中健康地长大只要冻不死、饿不死就要读书三兄弟的成长时期正值林家经济拮据,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几乎是靠吃红薯和红薯叶长大的 三兄弟中吃苦最多的让父母最揪心的要数老大林国基了林国基小学毕业时,学习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但因为他是农村孩子,按当时的规定不能报考县重点中学,县重点中学只允许县直机关和兵工厂的子弟报考林修德怕耽误孩子的学业,于是四处托人让孩子报考县重点中学后来,校方勉强同意让林国基参加考试,然而,校方没有料到,穿得破破烂烂、瘦小体弱的林国基竟考了个第一名 在学校里,林国基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他从不到食堂去买菜,只是买个馒头就着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吃,或是吃红薯充饥有钱的同学歧视林国基,排队买饭时推他,让他后边站着,甚至晚上不让他到宿舍里睡冬天的晚上他盖一床小破被子冷得睡不着,就坐在被窝里看书,别人硬是不让他开灯一次,林国基的鞋子烂得露着脚趾头,一同学趁他睡觉时偷偷地把他的鞋扔进了垃圾箱,他光着脚上了两天课,周末又光着脚跑几十里的山路回家林国基回到家里,双脚已磨得流血,黄兆安难过得流眼泪,小国基却说:“妈,我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就要读书 后来,老二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林修德夫妇仍坚持让他到县里的中学去读书。
为给孩子凑学费,林修德在种地、代课之余还去打零工,将那些零钱一分一毛地存起来 最艰难的日子要数1986年了那年4月,林修德突然接到一份他在西北工作过的那个煤矿的通知,说他平反了,让他回去复工林修德想带一个孩子去西北,留下两个让妻子照看黄兆安坚决不同意,她担心西北的教学质量不如内地,影响孩子的进步,她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吧,我就是拿棍要钱,也绝不会委屈孩子 那时,老大老二在县城里读中学,老三在村里读小学林修德在矿上每月有200元工资,他留下吃饭钱,可以将绝大部分钱寄回家,三个孩子的学费不是太紧张了但是吃饭穿衣却仍然是个大问题 为了孩子,黄兆安几乎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有一次,老二急需一种材料,到洛阳才能买到黄兆安晚饭都没有顾上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扒了一辆运煤的汽车赶到洛阳她竟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亮,为孩子买回了资料 老三林国荣考初中时,因离县城远,怕第二天来不及赶到,黄兆安就头天晚上陪孩子来到县城,因没钱住不起店,娘儿俩就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夜里蚊子特别多,黄兆安怕孩子睡不好影响第二天考试,便坐在旁边用扇子为他赶蚊子第二天,林国荣含着泪上了考场,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孩子们的目标:全国最高学府苦难是人生的基石,三兄弟在这么艰苦的岁月中却进步非常快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林国基沉稳、用心,文理科全面发展;林国华灵活、爱动,外语、文科好,经常有文章在全国的一些报刊上发表,并且拿过奖;林国荣有经济头脑,理科学得好,而且学习特别投入,同学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1987年,老大林国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这在小小的鲁山县城和熊背村那个小山沟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1991年,林国基北京大学毕业后,原被分在郑州,因他当时考虑出国深造错过了分配机会,后回到鲁山县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1993年,林国基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了硕博连读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老二林国华也不甘示弱,1990年也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师范大学外语系1994年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读博士 老三林国荣也于1993年考入西安财经学院,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兄弟三人都把奋斗目标定在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父母啊,你们是我们向上的明灯为了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材,林修德夫妇献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而三个孩子都非常懂事,他们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还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父母分忧。
在北大校园里“林氏三兄弟”是最俭朴的学生,他们从来不和别的同学比吃比穿课余时间,他们也不出去与别的同学比潇洒,而是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想办法勤工俭学他们哥仨卖报纸、擦汽车、当翻译、学生、协助教师改卷子 最令林修德和黄兆安感动的是,1997年兄弟三人竟然借钱为父母买了一套房子林国基向已工作多年的老同学借了1万多元钱,老二林国华想着自己出国后可以挣钱还账,也向同学借了1万多元,老三林国荣又把自己打工的钱凑上一点,他们把钱拿回家突然对父母说要为他们买房子林修德和黄兆安激动得泪花滚滚但转而一想,又坚决不同意,说等他们兄弟几个都有了工作再说房子的事几个孩子执意要买,他们想为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尽些孝心他们终于在鲁山县城有了一个两居室的家,虽然依旧是一贫如洗,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家啊! 摘自《家庭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