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五十年—— 南昌十四中建校五十周年以誌春华秋实,岁月如歌1958年,南昌十四中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宣告成立,它坐落在青云谱区城南乡史村从此掀开了十四中几代人的创业史、发展史1963年,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规范的扩大,学校乔迁新校址(即现址)文革”十年,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办学一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四中人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时代的鼓点,策马扬鞭,奋力前行栽得桃李三千树,化作鲲鹏九万风”,今天的十四中人,正展翅长空、继往开来、自强不息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根深叶茂今天的学校凝集着十三任班子的付出,凝结着数百园丁辛勤耕耘的汗水,连接着数以万计学子的爱校之情匆匆岁月,刻记着十四中发展的痕迹;滔滔赣江,流淌着十四中人搏击的浪花;悠悠历史,写下了十四中人薪火相传的光辉篇章创 业 篇一、城南小学定前身 艰苦创业始之成五十年前,在英雄城南区城南乡史家村,有个简陋的城南小学(仅有一幢8间教室的平房、一个简易厕所、一口水井),这就是十四中的前身1958年十四中成立之日便是艰苦创业之始这里没有围墙和大门,却涌动着“大跃进”的思潮;这里没有电灯照明,教师却用煤油灯办公;这里交通不便,一辆自行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却以校为家,同守一片蓝天;这里师资缺乏,却吸引了全国四面八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前来任教(刘文荏是第一任校长,何子平、曾德元、赵廉等是十四中的元老);这里粮食不够吃(当时粮食定量,每人每月27斤,而学生大都来自城南、楞上、万溪、墨山、李家巷一带农民子弟,年龄一般为14-15岁),学校将操场以北的土地改造成水田和菜地,同时兼顾养猪养牛养鸡;这里没有厨房,办公室和教工宿舍(教室当寝室、课桌当床、白天是上课的场所,晚上是休息之地),师生们边工作边读书边劳动,起窑烧砖自力更生搭屋建舍,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一批“拓荒者”们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艰辛时光,凭着高尚的职业操守,播种着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业开拓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解放路上建新校 龙王庙前谋新生时至六十年代初,在校人数由开办初的不足100人,发展到300多人,有限的教学场所和设施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张光涛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立足长远,经多方面争取,最后由市长办公会确定在解放路中段的龙王庙、江西铸造厂(即后来的阀门厂)旁建设新校此时这里已是一座工业废墟(原址是个濒临倒闭的手工生产棕床的加工厂,前后有极不整齐的四排用毛竹隔墙的破旧平房,平房之间又隔了几口大小不等的水塘,废物遍地,杂草丛生),但它北靠农村,东、南、西三面与几十个大小工厂紧邻,门口直通解放大道,是个理想的办学场所1963年新校在师生的企盼中开工了,他们热情高涨,上午上课,下午劳动,苦战数月,仅靠人力就将满地废物清走,仅靠肩挑手抬从校外搬来石头、泥土便将几口水塘填满(面上还用“三合土”夯实),使原本低洼的水塘平整成一个大操场,在原本成为废墟的土地上建成一了一个拥有20多亩校园面积、1834m2教学用房的新校园新校的建成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964年办学规模突增到12个班。
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尝试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并在新建县望城岗办起了校办农场,由朱国熹、李芝梅具体负责农场工作,农场便成了学校产教结合的基地新校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对十四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十四中人便在解放路上解放思想,在龙王庙前不求龙王,走出了一条真抓实干、科学发展的希望之路三、十年徘徊路 往事堪回首“文革”十年,带给教育巨大的创伤,十四中概莫例外,工宣队、农宣队、军管代表进驻学校,学生串联、校园大字报、校园“打砸”、老师挨批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劳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等现象无一幸免然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我校师生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当校园出现“打砸”现象时,潘志祥、谢小华、於玲玲、黄雨根、李金保等一批教工挺身而出,出面制止;当上级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我校66、67两届毕业生分别被安排到分宜、鄱阳农场劳动,他们毫无怨言;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实行工厂办学,南昌十四中成为南昌市首批工厂办学试点校,南昌十四中曾改名为“江西铸造厂‘五七’学校”,蒋维华同志任学校革命会主任,并兼任江西铸造厂革委会副主任,这期间十四中办起了校办工厂,主要从事铸铁翻砂生产。
由于学校工作突出,1969年10月1日,闵润香老师作为十四中教工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出席了国庆20周年的庆典活动1970年南昌十四中获得南昌市“红旗学校”称号发 展 篇一、初中变完中 普高振雄风随着城市人口发展和学校办学声誉日高,1971年南昌市教育局批准南昌十四中由初级中学转为普通完全中学,当年春季招生规模达19个班,其中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11个班,高一新生5个班,在校生总人数首次上千人,次年李国兴主政时期教职工人数达65人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中断10年的高考又恢复了,十四中当年就有4名同学考取大学,其中赵西圣同学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从此翻开了我校高考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王凤楼同志接替马志山同志主持学校党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文革”留下的创伤很快得到恢复,全校上下风清气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采取“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治校方略,深得民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时间由文明生、刘达岩负责的教务处,工作出色,曾两度被南昌市教育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文明生同志升任副校长后,由刘达岩、潘志祥同志任正、副教导主任,教务处在抓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同时,尤其重视毕业班的复习教学和考试研究工作,主动与无锡十四中、青岛十四中等全国十多个大城市的“十四中”取得联系,建立了考试信息资料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高考录取率连年攀升。
1984年,文明生同志任校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刘达岩同志任校长以后,教务处先后由冯梅珍、夏国富、黄德昌、胡望星等同志负责他们带领十四中的老师们继续演绎普高高考的辉煌1980年至1985年,年高考录取人数均在40-50人以上,尤其值得骄傲的是,1983年的高考,总报考人数是163人,当年考取大学人数是85人,高考升学率达52%,赶超了部分重点中学,在全市教育界及市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学校名声大震,致使帅宇、蔡克强、马康年、张杰、邝梅珍、曾德元、冯梅珍、刘集任、曾德围、邹慧贞、黄德昌、高岩、张秉衡、乐兰花、吴代桃、李民杰、黄邦健、王尚华、张赣秀、谢小华、邓辅汉、季大方、林广玉、王晓峰、王建国等一大批高三老师陆续脱颖而出,在广大家长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参加高考的学子来我校入学、复读在80年代初的学员中,杨志伟同学现任中国网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吴晓东同学当年考入广西海军空军学院,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时驾机表演受到中央领导的检阅;王晓民同学高考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被浙江大学录取,博士后毕业后现在日本工作;胡志坚同学现在国家科技部工作;王卫东同学现在北京广电总局工作;王卫青同学现在国家财政部任司长;周江峰同学现在美国IMATRON公司就职;熊雄同学现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甘小青同学现任南昌大学副校长……。
办学50年,普高毕业生英才辈出,桃李芬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和平、王斌、彭玉澄、吴兴南、宋红桥这些当年八十年代的学子,学生时代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风采,长大后心仪教育,心系母校,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们让人放心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正在努力工作报答母校80年代中后期,由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学校服从上级要求,忍痛割爱放弃了普高办学,放弃了我校正在引以为骄傲的事业,实行了办学重心的转移事隔十余年之后,十四中的老教师们仍然十分眷恋过去那段普高辉煌的历史为克服单一发展职业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十四中在周戏庚校长主政时期又恢复了普高办学,办起了综合高中同时为了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了住校部,启动了晚自习综合高中创业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我校连续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本科指标,2006年荣获南昌市普高教学目标管理质量一等奖2002年袁业松同学参加高职考试以616分的总成绩列全省同类专业考生第一名,成为“高考状元”2007年傅博文同学以385分的中考起点竟以526分的高考成绩(理科)考入二本院校,创造了“低进高出”的奇迹为了创综合高中办学特色,实现中学办学与高校的“嫁接”,2003年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江西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合创办了“江西师大附属音乐中学”。
该附中依托大学品牌,实现专家管理(管委会主任由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担任)、教授执教(专业课由大学教授主讲、文化课则由十四中骨干教师担纲),面向全省招生,实行普高学籍管理2005年首届毕业生高考本科录取率在90%以上06、07年先后有张驰等20多名同学被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等一批一本院校录取07年我校成为南昌市首届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08年成为江西省首批“京剧进课堂”实验校综合高中的创办续写了十四中普高的辉煌,音乐附中的联办则增添了十四中腾飞的翅膀二、专业独树一帜 职教写就辉煌创业创新是十四中人的优良传统,敢闯敢干是历届班子的风格,自80年代后期在南昌市率先创办职高以来,经过7任校长的潜心经营(李颂凤同志作为第一任分管职高工作的副校长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在无教材、无师资、无专业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迄今已发展成为管理门类齐全、专业独特的职业高中选择办职高,在十四中发展史上是一次对前途和命运的考量,这种考量影响深远,并且至今还没有结束1984年,第一个财会职高班开班,首次招收学员42名,宋卓怀同志任班主任,专业老师是从江西计算机厂聘请的高级会计师顾忠宪。
1987年,首办公民建专业班,年招收学员35名,熊细银为班主任兼专业教师1988年,首办烹饪专业班,年招生24名,郑珠平同志任班主任兼专业老师1989年,烹饪专业班招收学员61名在专业老师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烹饪学院毕业的李允忠、蔡玉虎同志分配来校工作同年,我校被吸纳为南昌市餐旅(烹饪)行业协会团体会员理事单位,至今已有20年了上世纪90年代初,扩办了旅游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为了解决师资奇缺的困难,学校“就地取材”,陈德芬、胡小芬、余艳红、徐俊峰、熊细银、蒋秀山、林美霞、郑珠平等一批老师经过转岗培训和教学锻炼后,他们和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一样成为了职业教育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为了解决急需的专业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在学校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以冯梅珍为首的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991年一幢建筑面积的2800m2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开始竣工使用了,还添置了简单的教学设备,从而既解决了初中部的“二部制”问题,又解决了职高因教学硬件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压力为解决学生的见(实)习问题,分管领导李颂凤和中层干部黄德昌、邹慧贞、王建国等主动与企业联系,将学生有序地安排到餐饮企业见(实)习,也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打好了基础。
同时率先创办了校园实习基础——“校园大厦”(蒋仲平题字,时任南昌市长)李颂凤同志担任董事长,邹慧贞同志担任总经理此举既解决了学生校内见习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学校资产,实现了教学和创收双赢1993年,与江西省经贸委合作,创办了烹饪大专班该班学员如今大都成为烹饪界精英,其中胡跃华同学现任赣江宾馆主厨,李刚等人在美国等国家工作1995年刘尚斌、刘信阳先后到任,进一步明确了烹饪、旅游专业为我校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