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邬登宏 周宏 孙玉成 张家友 执笔:张家友一 概 述2012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既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命题意识,又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努力探索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整套试卷的构架简约,三大板块紧凑、明晰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七至九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凸显了主干知识点题型灵活多样、题量比前几年减少一道,计18题赋分与前几年一致,如下: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卷面书写35分55分55分5分总分150分能力考查层次感强、难易适度,其中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6:3:1,较好地兼顾了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这是一份优秀的中考试题二 试题及答卷情况分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注重积累、强调运用这一块为35分,还是搞了四个高地,文言文默写(10分)、字词句(9分)、名著阅读(4分)、综合性活动(12分)这部分着重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1、古诗文的默写,前面还是八选六(6分),其中三个为古文,所涉及的篇目均出自《考试纲要》中提及的50篇之内整体默写考了《赤壁》(4分),而《赤壁》09年已经出场过一次了,估计出题人是想杀个回马枪,都说近几年考了不会考,俺偏偏来考考。
这题只要平时能够识记并克服错别字现象,几乎没有难度学生答题总体情况不错,但在一些字上有的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如:“殆”写成“怠”、“番”写成“翻”或“蕃”、“却”写成“确”、“偏”写成“篇”或“编”或“遍”、“销”写成“消”、“郎”写成“朗”、“便”写成“变”、“乔”写成“桥”或“娇”,等等启示】根据评分标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句不得分”,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况均不给分,所以平时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2、语段综合题的选文虽只短短三句,考查的知识点却很集中,有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给汉字注音(1分)、改错别字(2分)、根据语境解释词意(2分)、修辞(2分)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调动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能较为轻松地解答,但是还有一些考生在改错和释词上失分启示】这些都是基本功,虽说只能靠学生平时修行,但老师在学生读书识字时要严格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正确使用工具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3、名著积累题着力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作品,仅仅看看故事梗概,或翻翻名著导读,背背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行不通。
今年,第一个选中了《西游记》,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动画片的经验就能搞定,但第二个相中了《格列佛游记》,这个就有点伤脑细胞了,丢盔弃甲的多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扎扎实实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学生阅读时要真正走进作品,不要靠看看故事梗概、背背作者和故事人物、翻翻名著导读这些急功近利的方法应付考试了实践“阅读可以塑造人生”这一真理,我们语文教师可谓任重道远啊《格利佛游记》09年也考了,今年很多人在大声呐喊的《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话》仍然不见踪影,我想出题人不想被众人牵着鼻子走因此老师在复习时不可臆想考什么,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真正阅读4、“综合性学习” 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今年仍然放在一个主题活动中来考查,这里考了修辞、小应用文、补写句子、修改病句、标点通过选词联句考修辞,比较有新意,很活泼;小应用文考了借条这题充分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体现了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特点1)题所写的宣传语要符合三个条件:选用所给的词;用对偶;根据“我与环境”命题主旨,上联表达的应为人的行为(这个条件是金裕两区研究评分细则时加上的)如:“花草含笑,行人绕道”和“行人绕道,花草含笑”前者不给分,后者就可得满分。
这题虽然通过给词联句,降低了难度,但添加了第三个条件又将难度加上了因此考生这题失分的较多2)小题,应用文写作,这个考点去年复出于中考试卷后,已经受到重视应用文要注意格式、内容两方面就借条而言,“借条”两字写在首行中间,正文内容另起一行空2格,正文右下角分行具名、写上日期正文要写出向谁借?借什么?至于借的目的可写可不写示例: 借 条 借到学校总务处铁锹叁拾陆把,水桶捌个,用于植树活动 九(1)班班委 2012年3月12日 此题满4分,而大多数考生只得2分,失分多在物品数字大写和具名、日期上 (3)修改演讲稿首先补写句子,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前文说破坏环境的危害,后文讲保护环境的方法因此所填语句应该是过渡性句子,如,可以补写为:如何做到避免危害,有效保护环境呢?再是修改病句,“方法”改为“措施”,(或将“有力”改“有效”。
这里既有动宾不当也有修辞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最后涉及到标点符号的规范运用,“其次”、“第三”前的两处逗号改成分号或句号这题难度不大,考生失分较少启示】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从这题我们发现学生在语文实际运用环节上还需加强训练语句表达、文句组织、文本格式、标点符号都要规范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细节练习,不可大而化之,一切从规范出发、严格要求,让学生真正地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还有一些考生不注意审题和认真思考,造成无谓牺牲所以教师平时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1)题抓住“我与环境”“我”在前,“环境”在后,拟写的对联就能符合评分细则中规定的第三个条件了二)、阅读——强化理解、着力品赏阅读部分选取了四篇材料,共13题两篇现代文均出自课外——议论性散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和小说《红橘甜了》一篇关注成长,一篇注重情感,均文质兼美,曾在杂志发表,网络传播学生能在阅读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这两篇文本阅读难度不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试题涉及多个阅读考点既有需从文、段宏观感知的题目,又有要从微观雕琢的题目它们考查的重心不在文体知识上而是着力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感悟、概括、评价能力 文言文考查采取比较阅读的形式,节选的材料出自九年级课本,并且是《考试纲要》规定的重点篇目,比较点也很明显。
第一篇阅读材料是《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内容上看,还是心灵鸡汤类的,关注自我,关注成长,选文条理清楚,共设计了五题,七个小问,共18分,5、7、8题比较容易,最难的应该是第9题,第6题回答也很容易偏离轨道第5题,要求概括文中的观点学生首先关注的是题目,而题目并未直接表明作者对成长的看法和思考主体部分的3—5段从三个不同侧面写出了作者对成长的理解如何按要求组织语言成为一句话呢?三合一即可: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此题是概括议论文观点,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多数考生能提出文中的三个分论点加以整合,写出简练、准确的解答也有些学生只写出一点,回答不完整,还有少数学生答非所问第6题,从分值看应有2个答题点,“有许多人”小时候与我一样有着幼稚的想法,都认为成长是因为年幼,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努力;暗含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这题学生失分较多,很多学生不能扣题作答原因在于考生不能立足于文本,无法把握写作者的意图,难以找准答题点第7题,从第2段文字看,第一个分句启下,第二个分句承上与以往经常遇到的承上启下句顺序不同,但结构上依然如此此题两个问:内容上要扣住两个分句中第二个分句里“这样”,即强调了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起的作用非常明显。
这题考生得分情况较好,但在答题时有些学生避难就轻,忽略第一问只答了第二问第8题考查比喻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要明白第4段中“蹲苗”这个比喻是为了阐明“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还是“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仔细琢磨“丰饶”既包括“明朗绚丽”,也包括“深沉厚重”个人认为“蹲苗”的比喻阐明的是后者即阐明“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通过这个比喻说理,能够使所说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所以,在作答时,能提到“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的意思即可得到满分,考生在这一问上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可以得到分数而在回答好处时就乱套了,能回答“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可得满分,甚至有“浅显明白、清楚明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等关键词即可得满分,学生在回答时竟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以大见小”“点明主旨”“升华感情”“体现议论文语言的生动”乱七八糟的答案,可见好多考生对比喻说理的作用记得不牢,像这一类问题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而且也要让学生牢记表述的关键词若要正确解读出“额外奖赏”所指,必须弄清楚此句中“这”指代什么不仅如此还要整体感知全段内容,这样从中概括出,让“我”从“糟糕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从憔悴的容貌中不生忧伤之感情,内心成长更让我懂得成长的意义;让我意识到比我年龄小的人并不都是年轻的,比我年龄大的人并不都比我老。
回答出“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意思是对的,但也要结合实际答出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好多考生往往只回答到前面一层意思,后面一层意思却没有回答到,往往会失去一半分这题能得高分的不多,其原因考生未消化文段内容,仅摘抄文段中的文字,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往往写的字多,可关键点少第二篇阅读材料是《红橘甜了》这是一篇小说,考了22分,虽然整合成了四个小题,但小问不断,共有9个小问每个题目都能答上几句,其实都不大好答,要费一番思考第10题,命题者明显有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三个小题顺势而下,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种”、“等待”、“成熟后”三个词或短语,逐步扫描有关的答题区域,并且善于披沙拣金,从文中直接找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进行语言的重组如种的过程中“精心侍弄”“严格管理”;等待成熟时,父亲如孩童般“兴奋和渴盼”;橘子成熟后父亲“冒雪送橘”、分橘、卖橘该题问多,需要考生细细梳理才可回答完整三小题学生得分还是较好的有些考生失分往往因为回答不够全面,还有考生答题不能抓住题目中“简要”二字作答,解答冗繁,淹没了关键点,给其得分造成损失第11题,善意的谎言,浓浓的情我早吃过了,一天吃好几个呢!”。
这是父亲冒雪百里送橘,看见儿子一家三口吃着,他也被儿子劝吃时说的一句话联系前句“父亲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可以读出:此时父亲似乎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心理轻松他是想让儿子一家三口多品尝几个橘子,宁愿自己不吃今天碰到几个外省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这是儿子自己掏钱买橘后的谎言,一方面是想宽慰父亲;另一方面是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的劳动有了收获后而高兴这题学生答题总体情况良好,少数考生没能抓住父子俩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能感受到父子二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回答时不能切中要害,言不由衷第12题,要求学生阅读时既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也要与文中的人物对话,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1)父亲为什么“发呆”?又为什么“一楞”?为什么“孩子般”?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哪些”发呆”应该看出父亲因想儿子的愁闷和期盼;“一楞”,是父亲不敢相信远在百里外的儿子一家突然“空降”到自己面前时,刹那间的激动;“孩子般”写出了父亲内心如孩童般的喜悦,同时想迅速把儿子一家回来的消息告诉老伴也稍微隐含着被久别的儿子一家看见自己正“发呆”时,些许的腼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