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1新人教版【教学内容】内容一 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
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6、 背诵古诗五 、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4、集体交流感受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作业: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附送: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2新人教版【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1、读诗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