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qú)塘峡、巫(wū)峡和西陵峡郦道元(约470—527),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水经注》,共40卷(原书宋代已佚5卷.今本仍作40卷)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山水散文名著,被推荐为游记文的开创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重点字注音:阙(quē)处 曦(x ī )月 溯(sù) 御(yù)风 素湍(tuān) 绝巘(yǎn) 涧(jiàn)肃 属(zhǔ)引 沾裳cháng)自 / 三峡 七百里 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quē)处这里有“在”的意思 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毫无 通“缺”,空缺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遮蔽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掩住了天空和阳光,自非/ 亭午 夜分,不见/ 曦(x ī ) 月。
假如,常“自非”连用,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至于夏/水 襄 陵, 沿/ 溯(sù)/ 阻绝 上 土山包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断绝译文: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或 /王命 急 宣, 有时/朝发 白帝, 暮到/江陵,有时 朝廷的文告 宣布,传达 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湖北江陵译文: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抵达了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 虽/ 乘 奔 御风,不以/ 疾 也这(代) 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驾风 认为 快译文: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驾驭奔驰的骏马乘着风而行,也不如这样快春冬之时,则/ 素湍(tuān)/ 绿潭,回清/ 倒影 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译文:每逢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 其间。
险峻的山峰 急流冲荡译文:在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清/ 荣 / 峻 / 茂, 良多/趣味水清 树荣(茂盛) 山高 草盛 实在,真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每至/ 晴初 霜旦, 林寒/ 涧 肃,常有/高猿长啸, 天刚晴 下霜的早晨 冷,清凉 萎缩译文:每当天刚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凉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长的鸣叫,属(zhǔ)/ 引 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连接 延长 凄凉怪异 消失译文:接连不断而凄楚怪异,空荡的山谷回荡着猿啼的回声,悲伤凄婉,很长时间才消失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cháng)”因此 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沾湿译文:所以有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引申为“在”)自非亭午夜分(假如)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通假字】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② 【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③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练习说明】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参考答案: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的 谈论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交相辉映 四季 都 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晓雾 将 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早上 即将 消散 将要 坠落 (借代,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 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 奇者。
确实 系词,表判断 从 再 yù,参与 代,山水 奇丽译文: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异的景色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写作特色】1.意境优美2.结构缜密3.语言凝练4.句式整齐,多用四字短语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相比肩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想要 门译文:元丰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月光从门照入,欣然 起 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 张怀民高兴地样子 起来 行走 想到 和 …的人 于是 到 找译文:(我)高兴地起床外出想到没有人可以交谈取乐,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 中庭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在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交错纵横 原来是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地面好象积水一样澄澈,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 吾两人 者 耳 只 像 …的人 罢了译文: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思想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了作者贬谪之忧郁中的旷达情怀重点字词】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这里指“在”;自非亭午夜分:假如,常和“非”连用;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从;自康乐以来:从)略(略无阙处:几乎,一点点;人物略不相睹 而旗尾略不沾湿:几乎,一点点)至(至于夏水襄陵 每至晴初霜旦 遂至承天寺:到)溯(溯迎而上 沿溯阻绝:逆流而上)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沿溯阻绝:断绝;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虽( 虽乘奔御风 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以 (不以疾也:认为; 以此夸能:凭借)俱 (湖中人鸟声俱绝 四时俱备:全、都)欲( 夕日欲颓 解衣欲睡:将要)是 (是日更定矣:代词,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系词,表判断;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代词,这样;实是欲界之仙都:系词,表判断)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念无与为乐者:和;相与步于中庭:和 天与云与山与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