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国“医界二张”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9页
文档ID:45508781
民国“医界二张”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_第1页
1/9

民国民国““医界二张医界二张””对对 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作者:黄,瑛,张宁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1203)【摘要】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张寿颐不仅医术上名扬南北一方,更为近代中医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张锡纯晚年通过创办函授学校来实践中医教育理想,提倡寓医理教育于经验中,师古创新,衷中参西的教育思想其教学注重实践,强调学医者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集其全部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不仅被世人奉为中医临床之圭臬,更是近代中医教育的优秀教材张寿颐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近代中医教育之路,无论是早期的嘉定黄墙中医学校,后来的上海神州中医学校,还是生命最后十五年在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工作,始终办学方向明确,重视教学质量和方法,一生编著二十多种各科教材,均以经典著作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西,理论结合实践 【关键词】 张锡纯 张寿颐 近代 中医教育 贡献民国医界二张,亦称南北二张,指上海张寿颐、河北张锡纯,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上海名医张赞臣 1934 年在《医界春秋》第 91 期载文道: 二张乃吾道干城,不幸先后殂谢,河北一人,江南一人。

即对两人的褒奖张锡纯(1860 年~1933 年),字寿甫,祖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北张两度秋闱不第,后以医为业,受西医学影响,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年近半百,医名渐著于国内,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 3 期初稿,1927 年于天津开设 中西汇通医社,此为北张行医授徒著书之地,完成并出版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前 6 期1933 年春创办中医函授学校,同年秋去世张寿颐(1873~1934 年),字山雷,江苏嘉定人,19 岁举秀才南张后因母病风痹历久不愈,乃弃儒学医,经名医指导,学验与日俱增民国 3 年(1914 年)协助其师朱阆山创办黄墙中医专门学校,此为全国最早的中医学校之一后在沪悬壶行医,同时从事教育活动1920 年夏应聘赴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务主任,直到 1934 年卒于浙江兰溪张氏两人在临床上并驾齐驱,名扬一方,学术上互相交流,声气相孚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改变历代中医人自为师,家自为政,固步自封的旧教育模式,他们推崇近代中医办学理念,亲自创办中医学校、编撰中医教材,并将西医学思想溶入中医临床教学其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开办学校,修订课程设置1926 年,张锡纯前往天津行医,同时传授医学。

为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在 73 岁时开办四年制中医函授学校,亲自兼教务,制订函授课目,首为伤寒,继则温病,再则杂病、临床医话等,并亲手编写教材尝曰:吾老矣,今将未了之事,托诸函授,四年之后,吾门中必有人材辈出,以行吾志,则可息影田园乐吾田园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高崇勋序》)不料同年八月,遽归道山,只完成伤寒讲义的编写,温病学讲义正开始编写,仅留遗方十一首张寿颐早年行医于上海,1914 年协助其师朱阆仙创办黄墙中医学校,亲自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编写教材1918 年,在上海包识生创办的神州中医学校任教并编写教材后赴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务处长,设立学制五年,分预科和正科两种预科(二年)主要以学习四大经典等基础学科为主,正科(三年)在预科基础上增设临床各科(内、外、妇、儿、生理、病理、诊断)七部课目,课程设置在黄墙医校的基础上渐趋完善结合临诊心得,编写教材《医学衷中参西录》乃集张锡纯一生学习体会和临床心得而陆续完成的,反映了张锡纯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诊经验,不仅为医家必读之书《绍兴日报》语,还被各省中医学校用作教材讲义,其中前三期为处方学,四期为药物讲义,七期为伤寒讲义《处方学》八卷 出版于 1911 年,记载张锡纯自拟方约160 余方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约 200 首,北张在书中写道:本编所载之方多系拙拟,间有用古人成方,亦恒有所加减,或于方中独有会心之处,亦偶载其方而详为疏解,又于各门方后,附录西人恒用之效方,及西药试之果有实效者。

此书出版后不仅风行海内外临床,更被全国各省中医学校作为方剂教材如皋门生李慰农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前序中写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出版三次,每次增加二十余万言,不胫而走,风行海内,远至台湾、香港,亦多有购此书者近时各省所立医学校,多以此书为讲义;各处医学社会所出志报,又莫不以得登先生撰著为荣《药物学讲义》五卷 出版于 1924 年,北张在例言中写到此书为四期《医学衷中参西录》 ,因专讲中西药物,是以又名药物讲义前四卷为中药解,记载了 70 味中药,第五卷为西药解,记载西药 45 种北张结合自己临床体会来阐述每味中药,对其应用能独辟新义,发千古所未发,于生平得力之处,尽情披露无遗《伤寒讲义》四卷 1933 年编撰成,为张锡纯天津中医函授学院讲义遗稿本讲义以六经为纲,以证统方,逐一讲解后附笔者临床体会、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答疑、病案等来对伤寒六经各方证进行阐发张寿颐一生著作有 25 种之多,据考其中自编教材讲义有13 种左右, 《读素问小识》 、 《难经汇注笺正》等为基础课讲义,《医学蒙求》 、 《十二经脉俞穴新考正》为初学启蒙教材,临床各科讲义则根据自己 30 年研读历代名医著作的心得,结合临床实践并博采众长进行编撰,非常讲求实用性。

《病理学讲义》四册 为纂辑历代先贤对病因病机的精辟论述而成,对其中隐曲含糊之处于每篇后进行诠释阐述解剖学讲义(又名《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正》) 对英国医生合信氏所著《解剖生理学》进行疏正而编成的课堂教本内科学讲义(又名《脏腑药式补正》) 采用张洁古《脏腑药式》原著,在寒热虚实补泻各条论述后加以疏通、补正而成妇科学讲义(又名《沈尧封女科辑要笺正》)二册 以《沈尧封女科辑要》(王孟英加按语本)为蓝本,结合临床经验逐条笺正并加以发挥而成外科讲义(又名《疡科纲要》) 根据黄墙朱氏之学结合张氏临床实践编著而成,在学术上强调外科以内证为主,内外病症不宜分途论治儿科讲义(又名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系对宋代第一部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编纂而成《中风斠诠》三卷 本书为张氏对中风病因论治的创新之作,乃广征载籍,收集历代医家有关中风病的论述,衷中参西,结合临证经验而成根据张寿颐《重订中风斠诠》自序记载,最初作为上海神州中医学校讲义,后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再加润饰后石印成教本《古今医案平议》十六卷 为学员后期必修教材,内容大多选载《名医类案》 、 《续名医类案》 、 《王孟英医案》中有关伤寒温热、内科杂病、外科的医案,并结合临床点评其中理法方药精华,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推崇中西汇通,衷中参西张锡纯在立足传统医学的前提下,提倡中西汇通的教育理念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张锡纯衷中参西教育治学观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衷中不泥古他曾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如《伤寒论讲义》中,运用中西医理论来研究阐述《伤寒论》 ,注重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来验证经文主张灵活变通经方,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仲景之未备如立淮山药与阿斯匹林合用,方法简便,用药机理明确,乃利用二者药效发挥时间的先后,以山药止汗作用防阿斯匹林发汗太猛,是张氏治疗桂枝汤证的创新疗法2.注重临床实验张锡纯通过对药物的研究和临床细致观察来进行医学实验,在《药物学讲义》中记载其用药之专,药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癥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临床作用,充分发扬古人学说,扩大中药效用。

特别是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更可谓前无古人而对于中药毒性的研究,如为了解巴豆、硫磺,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药毒性更是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张寿颐倡导融洽中西的思想,主张吸取西医学中的科学知识来丰富中医学术内容,认为生理解剖必须中西合参,借征西化,欲阐病源,须明生理、骨骸之枢机,气血循行,脏腑之体用吾邦医籍,但详其理,未尽其形,虽然一由心里而体夫真情,一由目睹而穷其状态,吾究其理,彼究其形,互有专长,岂宜偏重客观分析中西医各自长处教材编写引用英国医生合信氏《解剖生理学》疏正成《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正》 ,引导学生向中西医结合方向努力进取同时在教学中能以客观科学态度纠正前人不科学的医学论述,如中风病非外风侵入所致,实肝风自盛,化火上扬,迎令气血上逆,冲激入脑,震动神经导致,这一观点既阐明《素问》气血上菀病因病机,又说明脑中充血的西医病理又如胎儿在腹内的正常位置是头位,而非临产时掉头等注重医疗实践,学以致用二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医疗实践,张锡纯设在天津的中西汇通医社既是从事医疗活动的诊所,也是其中医函授学校地址所在张寿颐则认为案头侍诊,学习医之要务,随同诊察,庶几学有本源,易收实地练习之效。

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期间,开设校内门诊部作为学生医疗实践基地,并制定了临床实践计划,使正科三、四年级的同学皆有随师侍诊的机会教学硕果累累,桃李满天张锡纯虽然晚年才开办函授教育,但桃李满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而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张寿颐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任教 15 年,受业学生 600 余人,遍布江、浙、沪、皖、赣等地如南京著名针灸医学家、世界针灸联合会筹备委员邱茂良(龙游人)、浙江湖州吴士元、杭州邵宝仁、含山严绍徐、贵州王聘贤等名医皆为寿颐的门下二张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在于,打破了历代传统中医的办学模式,创办中医专校和中医函授学校,并将西医学理念融入中医教育中,形成了近代中医教育的特色他们在办学形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中医教育奠定了基础张锡纯不仅是近代中西汇通派临床大家,晚年通过创办函授学校来实践中医教育理想他提倡寓医理教育于经验中,师古创新,衷中参西的教育思想其教学注重实践,教材切合实用,教法学用结合,并强调学医者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集其全部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不仅被世人奉为中医临床之圭臬,更是近代中医教育的优秀教材。

张寿颐的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近代中医教育之路,无论是早期的嘉定黄墙中医学校,后来的上海神州中医学校,还是生命最后 15 年在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工作,始终办学方向明确,重视教学质量和方法,以经典著作为基础,博采众家,扬长避短,融合中西,并能理论结合实践张寿颐为近代中医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堪称近代中医教育实践家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