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3老人与海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KB
约9页
文档ID:4542470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3老人与海_第1页
1/9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 33 老人与海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海明威是 20 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 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 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 84 天没捕着一条鱼 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 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 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 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 40 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 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 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 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 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 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 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显示了“一个人 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 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 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 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 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 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 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 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海明威的作品,得力于他多年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一种简明、清新、干净的散文 文体,人称“电报式风格” 。

在本文中,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 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 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 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 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 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 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 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 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 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 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 3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它游 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这段描写没有一个 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 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 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 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 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 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 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 印象” ,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 ,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 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 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

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 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 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二、问题探究 1.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 打不败他”?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 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 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 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 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 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 胜利者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 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 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 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 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 ,言语不多,缺乏 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 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关于练习 一 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 应该如何衡量?同学们之间讨论一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孤身一人出海捕鱼,但运气不佳, 连续 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从不懈气,而是继续出海远行,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斗,终 于捕获一条大马林鱼但在归航途中,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 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 3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 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这个问题还可以扩大一点看,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 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需要的是勇敢、顽强战斗的精神小说热情歌颂了人性中 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是老人身上所蕴涵的能够打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人们心灵的 地方。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允许有不同看法 二 海明威的小说往往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形成独特 的风格试以下面两段为例,细细体会他的语言特点(自己可以再找一些) 1.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 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 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2.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银白色的肚 皮时,他把短棍高高地举起,使劲捶下,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 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鲨鱼从死鱼 身上滑下去的时候,他又朝它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揣摩精彩语句,体会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1.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来势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 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它 鲜明地体现了海明威的文字特点,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辞藻, 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等 2.这里所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鲜明生动。

它将形象与读者的距 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些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同 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们凝结在 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显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语 言表现力 三本文除了对事件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 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内心独白的意义,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 教学建议 一、学生对海明威可能比较陌生,教学时要尽可能多参考一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 己动手搜集,以期能对他的作品和风格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本文虽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可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如桑 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 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本文充满哲理和象征意味,学生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可 以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进行分析和揣摩,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和把握 有关资料 一、生平与创作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出生于芝 加哥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嗜好渔猎和各种运动,母亲喜欢音乐和绘画海明威的性 格、爱好深受父母的影响1917 年中学毕业时,正值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因眼睛 有病而未能入伍,进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要求“用短句” “用生动活泼的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 3语言”写报道,这为他日后文体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次年,海明威怀着年轻人的正义感和好奇心投笔从戎,随着红十字会的车队开赴意大 利抗奥前线,由此揭开了他传奇式一生的序幕在战场上他勇敢无畏,多处负伤,为此得 到意大利政府的表彰战争结束后,他带着浑身伤痕和一颗迷惘的心回到祖国,重操旧业, 并开始写作两年后,他以记者身份旅驻巴黎,结识了侨居法国的美国名作家斯泰因、庞 德和菲兹杰拉德等,在创作上颇得他们的提携1926 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 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 颓唐的精神状态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 消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女作家斯泰因读了此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 从此,他 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29 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旧译《战地春梦》 ) ,使他跃入名作家之列,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战思想的作品它通过 一个美国青年亨利与英籍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欺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