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高一历史期中复习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4.72KB
约9页
文档ID:202622566
【历史】高一历史期中复习_第1页
1/9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第五单元 两宋的富强与元的统一单元核心概念: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 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制造创造,说明宋朝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 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沟通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960 年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 借口 契丹 与北汉联合攻击边疆 率军北上 在陈桥驿 发动兵变 定都 开封宋建国后 先后小妹南北割据政权 终止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基本实现了统一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期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961 年 宋太祖以“ 杯酒释兵权 ”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体制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 文人 担任 宋朝实行 内重外轻 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心禁军地方上就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又实行 更戍法 番变换驻地以防将领分立割据宋初以“ 重文轻武 ”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中心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朝仍实行官、职、差遣相分别的制度评判:加强了皇权,终止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固、经济富强、文化强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 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 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制在制度和规章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分解试省试殿试 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增设了弥封 誊录等制度规章在冗官等消耗下 北宋王朝的 政治危机 日益严峻 熙宁 2 年宋神宗 任命 王安石 为参知政事 负责变法 设立“ 制置三司条例司 ”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 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全面推行变法宋仁宗时 对西夏的战时不利 内地又多次发生饥民起事 内乱边患 昭示了政治危机的到来的靠近不久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丞相) 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 包括改革吏治、 进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内容 但这场以 吏治整顿 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遭受到猛烈的反对 最终失败王安石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 王安石变法以 富国强兵 为号召太皇太后执掌朝政 起用以 司马光 为首的保守派官员 全面 废止新法 时值元佑年间 史称 元佑更化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辽的建立916 年,契丹首领 耶律阿保机 称帝建契丹国, 后改国号为 辽;辽在其管辖的地区实行 “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 且辽朝对“ 燕云十六州 ”的占有 为其南下中原供应了便利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2、澶渊之盟1005 年北宋与辽订立 澶渊之盟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 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终止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保护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3、西夏的建立1038 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 1043 年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二、金与南宋的相持1、金的建立1115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2、靖康之变1127 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3、南宋的建立1127 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连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4、榷场宋、 辽、西夏、金并立相持时期,各政权都在边疆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官府治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掌握;宋朝主要输 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掌握边疆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 境地区的商品沟通,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 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2、元朝的建立1271 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3、南宋的灭亡1276 年,元军占据临安; 1279 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毁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缘由( 1)南方民间商品经济有所进展( 2)四川地区显现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的活跃更是超过唐朝( 4)至南宋时期 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经济进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5)而同时期北方 因战乱而人口削减、城镇衰弱 农村经济进展缓慢2、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3、表现 :( 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作的推广;大量开垦耕地(圩田、沙田、梯田),水田面积快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 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2) 手工业: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进展;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丝织业显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棉花种植 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进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 也非常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位置;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二、 海上丝绸之路1、兴起的缘由:( 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富强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勉励海外贸易;( 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靠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治理;2、表现:南宋时,东南沿海显现了广州、泉州、明州闻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特地治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市舶司所在的港口, 仍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3、名称的由来: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 “香料之路”;4、路线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5、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加了活力;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一、 活字印刷术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得胜利;毕昇的创造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创造,整整早了 4 个世纪;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 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沟通和传播产生了庞大的影响;二、 火药武器1、火药武器的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火药和火器的国家;2、火药武器的使用火药在唐末开头用于战争;到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特地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创造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点;3、火药武器的影响火器的创造和使用,转变了战争的方式,从今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13 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进展产生了庞大的影响;三、沈括与《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 该书不仅储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 仍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制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 22 课 元朝的统一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 :元 朝为了在空前广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心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 (指大都及其四周地区) 由中书省直 辖外, 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或“省”, 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 沿用,直至今日; 2、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1)吐蕃作为特殊地方行政区,由中心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治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对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心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心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大单元核心概念: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止,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进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进展,但后期陷于沉重危机,王朝统治 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进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治理,一度颇为强大;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 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第 23 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明初经济的复原与进展:明朝的建立( A)朱元璋 于 1368 年定都应天(今南京) ,建立明朝,是为 明太祖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留意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形成过程:( 1)废止中国历史上连续了 1600 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高校士,帮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询问顾问、密疏进言;4、评判:内阁是帮助皇帝决策的中心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需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第 24 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夫起义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 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 1636 年称帝,改国号为清;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上)一、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1、目的 :加强皇权,减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2、过程:康熙在位时, 为加强皇权, 于宫中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即位后, 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 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暂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 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