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隋唐五代军制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KB
约9页
文档ID:48184385
隋唐五代军制_第1页
1/9

隋唐五代军制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的时期隋朝一、府兵制改革隋朝常备兵约 60~70 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 万上下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 府兵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 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 诸改姓者, 悉宜复旧①,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事实上,经过北 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 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 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 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 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 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

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对这些乡 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 施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 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 的皇朝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 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 还有所谓 宗团骠骑②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 人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隋统一中国以后, 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同时,为了 加强政府对民户的控制,有必要将家属、军户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虽然如此,又不能解散军队或大幅度裁减军队于是在开皇十年(公元590年) ,将军人编入民籍,使兵民合一, 解决了上述问题军人编入民户后, 垦田籍帐,一与民同③,军人可按均田法令分到自己的一份耕地, 并可免除租庸调的负担但军人的资粮需其自己负担,平时无战事或轮不到自己上番宿卫 时,就在家务农,有事则应召出征。

府兵是终身兵役,一旦被征入伍,即须到60岁时才 可退伍兵源也由军户承担改为从民户中简点① 《隋书》卷1《高祖本纪》 ② 《隋书》卷46《杨尚希传》 ③ 《隋书》卷1《高祖本纪》 二、卫府制度的形成1.十二卫建置隋开皇中以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 领军府等十二府统领禁卫兵,合为十二军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下有直閤、直 寝、直斋、直后等并掌宿卫侍从;又各统亲卫,分置骠骑府、车骑府,以领内军宿卫左 右武卫领外军宿卫、左右武候掌车驾护从、道路营禁左右领左右府(也叫左右领) ,掌侍 从左右、供御兵仗,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之属左右监门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宜左右 领军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另外,还有太子的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 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与十二卫相应而设,但在国家兵制中,它只是一种 陪衬,不占重要地位十二府来源于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和府兵系统,是两种禁卫军队的综合组织但十 二府中仍存在着中外宿卫或内外宿卫的区别左右卫中的直寝、直斋及亲卫,左右领中的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左右武候分任扈从,主要为内卫内卫不断扩大,增立名目,开皇 十八年(598年)于左右领之外置备身府,内卫自身及内外卫都彼此牵制。

府兵小部分属内卫,大部分属外卫,因内外卫的不同,府兵又分作内军与外军左右 卫所领亲卫、勋卫、翊卫,称为三卫,它们各有骠骑府、车骑府,是为内军十二府所领 其他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即三卫为内卫,其他外军为外卫卫府制度的建立,使不同类型的禁卫结合在十二府中,十二府又相互区别、相互统一 于禁卫至此府兵通称为禁卫兵,或称为侍官2.军将名位与实权十二府各有大将军1人,将军2人,十二府大将军直属皇帝,其下直辖各车骑、骠骑 府十二府大将军的地位职责是由柱国大将军、大将军演变而来,骠骑、车骑则由开府、 仪同演变而来但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都是正九命(相当于正一品) ,而隋十二府大 将军则降为正三品北周的开府、仪同是九命(从一品) ,到隋的骠骑、车骑分别降为正四 品、正五品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共18人,隋十二府大将军12人,加上副职近 30人北周开府、仪同至多不过百人,隋的骠骑、车骑就增加了很多这说明军将增加了, 地位降低了,权力分散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也就更为有力了骠骑府的长官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为之副贰,有时也设置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 车骑即为其长官隋的骠骑、车骑府分布在京城以及地方上的冲要地带,虽有因地立名的,但主要仍以十二府所属一、二、三、四等数目序号来排列。

骠骑、车骑之下,有大都督、 帅都督、都督领兵,其下尚有更低级的如幢主、军主、统军等官职3、隋后期的府兵制1.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隋炀帝即位后,对隋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府兵制也在变革之列大业三年(公元 607年) ,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是府兵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的转折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长官称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为其副职后二年鹰扬副郎将又改 名为鹰击郎将他们分别是正五品和从五品,比骠骑将军(正四品)和车骑将军(正五品) 又都降低了级别其下,大都督改为校尉,帅都督改为旅帅,都督改为队正,将军与都督 的名号在府兵中不复存在,整个府兵军职的地位又比从前有所降低原来车骑府单独开府 的情况也不再存在同时,三卫改名三侍,统一设置鹰扬府,三侍为内军鹰扬府,此外为 外军鹰扬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置于各地的鹰扬府也逐渐冠以地名这样,府名前既系 以所属之卫,又冠以所在之地,系统更为清晰2.十六府与十二卫骠骑府改名的同时,成立了十六府,确立了十二卫分领府兵的制度十六府为左右卫 (或称左右翊卫) 、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屯卫(也称左右领军) 、左右御卫、左右骁 马、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后来也称为十六卫其中左右备身、左右监门不领府兵,领府兵的为十二卫。

十二卫所领府兵,还称为卫 士,左右卫所领的府兵名为骁骑,左右武卫所领名熊渠,左右候卫所领名佽飞,左右御卫 所领名射声,左右屯卫所领名羽林,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卫,分别 掌侍卫左右和门禁守卫,不领府兵,保留了原来禁军的传统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炀帝又募民为骁果,以折冲郎将、果毅郎将领之,分置左 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正副长官,上隶左右备身府其组织系统与军将名位 完全与鹰扬府相同,骁果是皇帝的亲兵如果说大业八年前着重于扩充十二卫,则大业八 年后就是着重于扩充左右备身府了总之,府兵制发展到隋末,已经成熟,基本达到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阶段唐朝一、唐初府兵的恢复及组织1.十二卫与十二军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即任命元从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仍 隋制唐初十六卫的组织都已恢复,分别任命了军将,但这仅仅是官名的恢复,并不是当 时军队的组织系统十二卫所属的骠骑、车骑将军也是领兵官的官衔,其所统之兵实际上 大多属于建成、世民、元吉三王府,十二卫大将军一般也是尊崇的名号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关中部队进行整顿,置十二军,统领关内诸府具体 办法是把关中分作12道,诸道都有骠骑、车骑府。

次年,十二军各立军号,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 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邠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苑游军泾州道 为天纪军,宣州道为天节军军有将、副各1人,以督耕战下有坊,置坊主1人,由本 坊五品勋官担任,负责检查户口,劝课农耕六年一度废止十二军,八年由于突厥入寇, 重又设置这种分道分军,以督耕战,劝课农桑的军队组织体系,是一种战时的、居民军 事化的组织系统,因为它不仅包括军人,而且包括了民户他们一般都驻屯本地,但有时 也调驻别处十二卫、十二军之外,建成、世民、元吉三王还各开府领兵当李渊起兵于太原时, 建大将军府,置左、右三军,长子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次子世民为右领军 大都督,统右三统军,另有中军,由元吉统领,镇守太原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东宫有左、 右三卫府,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军府、帐内府,分掌亲勋卫 及外军,其统领系统与十二卫、十二军不同当时的禁卫军是由太原起兵时的3万元从兵充任,称为元从禁军它负责京城及皇城 的戍卫工作以上几种部队虽属不同的统领体系,但其军将则可互任,十二军军将可由三王府的军 将出任,他们亦可带兵宿卫。

2.骠骑、车骑的分与合唐在建国过程中,为了笼络武人,一方面提升武人的职位,一方面提高军将的官号 把鹰扬郎将、鹰击郎将改为军头、府副,其上是统军后又加 将军名号,称作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当唐朝逐渐稳定后,又力图将军将名号降低,骠骑将军在唐初使用了六七年后, 又称为统军,再过六七年,又降称都尉,并固定下来唐初的军府称作骠骑将军府,以骠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车骑将军为其副职;此外还 另有车骑将军府,以车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与骠骑将军府并存虽名位较低,但在军事 组织系统上仍是平行的机构这是武德三年以前的情况此后,只有三卫(亲卫、勋卫、 翊卫)中仍保留骠骑、车骑两府到武德七年,三卫中骠骑、车骑的名号都统一改为中郎将,车骑将军成为骠骑将军的 副职,二者分设军府的情况不复存在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全盛1.军府名称与折冲地团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 ,军府的长官改称为折冲都尉,军府的名称也确立为都尉 府,简称折冲府折冲都尉的名号略低于隋的鹰扬郎将,其实际职权也有所降低,州或郡 的长官虽不直接管辖折冲府,但点兵、发兵、练兵等事务,刺史或太守都要参与军府的 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折冲府分布在各地,即就其所在区域,因地定名,比如,京兆府的云阳县有甘泉山, 汉代曾于此设甘泉宫,此地所设之折冲府即名为甘泉府。

长安城内的永乐坊内设置的折冲 府即名永乐府各个折冲府的兵源和军人家室居住有一定范围,叫作 地团 ,即在一定地 域内立为团伍,其户籍属于州县,其军籍属于折冲府,其地域区划,类似州县的境界折 冲府地团的大小并无一定,依折冲符分布的疏密和兵役轻重的情况而定,没有设立折冲府 的州县就不存在地团兵役重、兵源多的,折冲府设立越多,地团区域就小反之,则地团区域越大军人分居于地团之内,与民户杂居,不脱离本土、本业,平时同一般居民一样劳作, 在上番、教阅时,才分别集中于折冲府或上番所在的京城或征戍所在的地区,执行军事任 务,过军人的生活到京师上番的府兵,集中屯聚于军营内,家属不再随营2.卫府组织与分布唐因隋旧,以卫统府, 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 ①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所领的折冲府都不集中在一个地区,比如,左右骁卫所领折冲府分属 京兆、河东、河南、江南、山南诸道,左右武卫所领折冲府分属京兆、河东、河南、山南 诸道一个卫所领折冲府分散各地,军将不易专其兵卫大将名位虽高,但在平时仅统领 所属上番卫士宿卫京师,战时受命出征,其军队由朝庭从各卫及募兵中调遣就一个道或 一个州而言,折冲府虽多,但其所隶属的卫、率不尽相同,如河南道74府,分别隶属于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圣卫等,平时上番宿卫事务与统领系 统不同,战时受皇朝调遣接受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的指挥,而所隶行军元帅或总管,往往 不是本卫将军,这样就不易形成割据势力。

而且卫大将军和地方长官都无调遣军队之权,即使在教阅集中时,由于各自统领系统 不同,也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