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米洛的维纳斯,掷铁饼者,优美与崇高,优美:愉快、直率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态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优美带给人类的美感特征,优美是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美的本质特征它表现为现实对于实践的单纯的肯定,而不是二者的对立、冲突和斗争而且排出了丑,而不是美丑并存同时,优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实践结果,不表现实践的艰苦的过程因此,在形式上,它是和谐的、相对稳定的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单纯平静的崇高:崇高,又被称作“壮美”,作为美的范畴之一,是与优美相对的另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崇高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崇高的概念与“庄严”、“伟大”、“圣洁”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之所以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是荷马晚年时期的作品,原因是他认为《奥德赛》不如《伊利亚特》那样具有磅礴的热情和崇高的风格他的这种观点是在《论崇高》一书中提出来的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1、崇高的特征,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溪流,溪流,海洋,火,火山,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2、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黑格尔(1770~1831),“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在于我,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心灵这里,朗吉弩斯是超越了希腊美学的传统的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朱光潜先生 (1897—1986),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
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视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圣彼得大教堂,三、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是朱光潜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美范畴,对崇高和秀美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朱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壮美和优美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在那儿临风弄舌,这些不同的物体在你心中所引起的情感如何呢?”“鹰和松式的美”是壮美,和“莺和柳式的美”是优美。
鹰和松同具一种美,莺和柳又同具一种美你遇到任何美,都可以拿它们作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这些都是“鹰和松式的美”,也就是壮美另一类,“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这些是“莺和柳式的美”,也就是优美优美和崇高在自然领域中的表现,自然界中的优美,侧重于形式的和谐统一自然界中的崇高,主要体现为数量和力量的巨大,显示为体积的“无限”和力量的“无穷”,优美和崇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和平静安宁的生活氛围比如纯洁的友谊、爱情、亲情等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它主要体现在人的实践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两个方面优美和崇高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优美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的境界,既讲求艺术作品内容的和谐,也讲求形式的和谐,更讲求内容和形式的水乳交融艺术中的崇高,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中雄伟壮阔的事物它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感、同情心并升华为积极进取,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巨大精神力量舞蹈《雀之灵》舞蹈《火》,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那就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结束语我们既欣赏“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又欣赏“回旋天空的鹰和逍遥大海的长鲸”生活中需要浅斟低唱,缠绵悱恻,也需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